百鸟朝凤

剧情片中国大陆2013

主演:陶泽如,李岷城,嵇波,胡先煦,郑伟,迟蓬,袁中方,墨阳,张喜前,谭群,王长玲,周天羽,张双成,许还山

导演:吴天明

 剧照

百鸟朝凤 剧照 NO.1百鸟朝凤 剧照 NO.2百鸟朝凤 剧照 NO.3百鸟朝凤 剧照 NO.4百鸟朝凤 剧照 NO.5百鸟朝凤 剧照 NO.6百鸟朝凤 剧照 NO.13百鸟朝凤 剧照 NO.14百鸟朝凤 剧照 NO.15百鸟朝凤 剧照 NO.16百鸟朝凤 剧照 NO.17百鸟朝凤 剧照 NO.18百鸟朝凤 剧照 NO.19百鸟朝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08:34

详细剧情

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陶泽如 饰)是个外冷内热的老人,看起来严肃古板,其实心怀热血。影片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本片改编自肖江虹同名小说。

 长篇影评

 1 ) 向艺术致敬

《百鸟朝凤》是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生命绝唱,文艺片,不可避免的逃脱不了口碑好但票房惨淡的命运,看今日公布的票房和排片,33万,占比1.9%,惨淡惨淡!同期的美队3碾压式的排片54.8%,1.8亿的票房,真心无语。
是电影不好看吗?是故事情节太low吗?不是,豆瓣分8.1的高分,而且从近期各方口碑看,它都是近期国产片最好的电影,如此惨淡的票房和市场,只因这是一部文艺片,是一部讲述艺术传承,传统艺术消亡的故事。在西方一次次超级英雄拯救地球面前,在现代化、城市化的一次次崛起面前,这种有着浓厚的旧式宗教道德的文化艺术的命运只能是走向消亡。
但是,就是在这样没有票房,没有钱赚的商业社会面前,就是有像吴天明导演这样坚持“以身传艺”,秉承传统的死硬派的老艺术家,为了那份对电影,对艺术的热爱,坚硬的,顽强的在坚守着一份在“变得快”的社会面前那些“不能变”的东西。他用岩石般坚硬,简朴的作风,拍着那渐渐消失的“乡情”,那坚硬的,简单的,温暖的,传统的“乡情”。
这样的顽强坚守,这样的传承敬畏,这样的憋住那口气,闷住那口血,吹奏出的传统,又怎不让人肃然起敬!

 2 ) 来自八十年代的一则民族寓言

近期的影院里,有一部叫《百鸟朝凤》的电影在静悄悄地上映着。在《美国队长3》为首的商业电影大潮中,也许没几天就会销声匿迹,但我要说,这可能是今年最值得去电影院观赏的影片之一。

影片的导演吴天明,今天的年轻影迷知道得不多,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风云人物。作为导演的吴天明,拍出过《人生》、《老井》、《变脸》等荣获国内外大奖的名作,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可谓领一时之风骚。而吴导更为人所称颂的,是他成人之美的伯乐风范。担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期间,他亲手扶持了田壮壮、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拍出各自的成名作。可以说,没有他也就不会有第五代导演的崛起。说到开拓风气、扶持新人,吴天明是他那一代电影人中的翘楚。正因为如此,他于2014年3月逝世的消息几乎震动了整个中国影坛。

《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的遗作,其实在2013年就已经完成,并夺得了当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然而由于农村艺人的题材实在与商业流行太过格格不入,难以找到发行者,拖延至今年才得以公映。缺乏艺术院线的发行渠道是今日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弊病,这造成《百鸟朝凤》这样的艺术电影无法定位合适的观众群,也使有心的观众难得接触到这类佳作。

影片讲述了传统唢呐艺术在新时代的遭遇。表面上,剧情的主角是年轻艺人游天鸣,他的学艺和成长贯穿了整个故事,而实际上,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才是电影的真正主角。通过徒弟的视角,老艺人对传统音乐的热忱,以及面对新时代的焦虑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实力派演员陶泽如饰演的焦三爷可谓形神兼备,将一个农村艺人朴实外表下的脉脉温情和铮铮铁骨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真正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艺匠,也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民间艺人,延续了中国传统民乐的精神和灵魂。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吴天明这代导演的心结。可以说,关于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思考贯穿了第四代导演和受他们影响的第五代导演的全部创作。在他们崛起的八十年代,中国刚刚走出动乱的阴影,反思的浪潮主导着整个社会。“什么才是中国?”和“中国该往何处去?”这样的问题远不仅仅是形而上的思辨,更是关系到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吴天明的《老井》、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长长的名单里,洋溢着的都是导演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乡土大地、传统艺术、祖先传承等都是他们热衷于表现的意象,主导了中国影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

因此《百鸟朝凤》所展现的,绝不只是一群艺人的人生故事,更是吴天明导演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思考。“金木水火土”五个村庄簇拥着的“无双镇”,象征了传统中国的空间格局。唢呐乐班与西洋乐队的交锋,象征了传统中国与西洋文明、市场大潮的冲突和对峙。《百鸟朝凤》背后象征的传统道德的衰落则指涉了几十年来的礼崩乐坏和人心不古。甚至男主角“天鸣”(原著如此)也与导演的名字谐音,夫子自道之意跃然银幕之上。可以说,吴天明导演的收官之作延续了他从《老井》到《变脸》一以贯之的人生思考,依旧在用影像讲述着他心目中的那个“中国”。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影片折射出了这种思考的局限。主角练习吸水时,两个路人的对话泄露出关于“传统艺术”的真相——在所谓的“传统社会”里,乐户本是贱民。在科举、通婚方面饱受社会歧视的这一阶层,与娼妓、乞儿、皂吏等同流。在焦三爷口中从道光年间就风光无限的这个行当,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想像。一面受着东家“接师礼”的叩拜,一面坐在太师椅上吹奏《百鸟朝凤》的待遇,很可能只在文革结束之后的短短十几年里才有。再往前,“破四旧”的魔爪无所不在,往后,市场化的大众娱乐潮流席卷城乡,唢呐匠都没有好日子过。只有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精英文化的破碎,大众娱乐的匮乏,才能孕育出天鸣的父亲那样将唢呐匠当做高贵职业的农民,也才能营造出扶老携幼争听唢呐的草根氛围。

由此可见,吴天明真正怀念的或许并非“传统”,而是那个刚刚走出浩劫,百废待兴的八十年代。那是个还没有被商业力量所吞噬,一切尚有可能的年代。老唢呐匠和唢呐的命运,恰与吴导和这部遗作的命运相映成趣,一样令人唏嘘。

影片自然也有一些局限,例如在配乐方面,西洋乐器吹奏的画面和声音时有脱节。在表现压轴曲牌《百鸟朝凤》的时刻,响起的却是中西合璧的电影配乐,这都不免令人失望。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例如在焦三爷逝世的199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还没有进入官方的文化工程。民间艺术的春天,还得再等十年才能到来。

当然,这些缺点瑕不掩瑜,都不妨碍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佳作。不夸张地说,撇开“土气”的外形,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桥段设置、人物塑造都完胜90%以上的院线电影,包括好莱坞产品,文化内涵就更不用说了。在致敬青春、拜金时髦的城市题材电影霸占了主流影坛的今日,去看看上一代导演对于电影的独特理解,看看他们眼中 “原生态”的另类中国,或许才是这几天最时尚、最非主流的选择。

ps.给渣浪写的,面向的是普通影迷。
原址
原著小说

 3 ) 沉重的唢呐:坚持还是遗忘?

电影《百鸟朝凤》讲了一个令人感伤的故事。老唢呐匠焦三爷收了徒弟游天鸣。焦三爷看重游天鸣诚实、孝顺、肯吃苦的德行,选他做接班人,并传他“百鸟朝凤”这个每代只传一人的唢呐曲。然而,社会潮流变化,人们婚丧嫁娶也不再请唢呐班子,吹唢呐这门技艺行将凋零。焦三爷带病吹一曲“百鸟朝凤”,最终带着遗憾过世。 正如片头介绍的,这部电影是导演的遗作。吴天明是第四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曾提携过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他早年自学成才,风格独具一格,喜欢从乡土生活中提炼出厚重的情感。但独特的视角,也限制了电影的受众。所以,吴天明的《百鸟朝凤》拖延到导演去世后两年,才有投资方出资发行。从这个角度上看,这部电影算得上导演的一部自传。焦三爷对唢呐的坚持和遗憾,无不透露着导演自己对电影的坚持和遗憾。在导演心中,焦三爷是至善的化身。 除了焦三爷,导演中理想中的善还包括了传统的农村生活。在捕捉乡野的画面中,黄土岭、河川水、坝上鸟鸣,恍如人间乐园。农家的院子也异常整洁。就拿满院铺的砖来说,在八十年代的北方农村,根本就是豪奢。与善对应的,自然是恶。暴发户塞钱时粗鲁的打断音乐,西乐队演唱时的俗艳歌手。导演就好像坐在太师椅上的焦三爷,对农村生活进行着无情的道德判断。 当我看到天鸣学唢呐的情节,心中却万般不是滋味。天鸣并不想学唢呐,只是为了圆父亲未圆的心愿。父亲近乎强迫的要天鸣学唢呐,甚至要打断他的腿。但父亲对唢呐的热爱只不过是出于名利。在旧时代,婚丧必须请来唢呐匠,行谢师礼。唢呐匠有权决定哪些人德高望重,当得起一支“百鸟朝凤”。因此,唢呐匠无形中行使着道德判官的权力。当乡村越来越不重视唢呐时,父亲对学成归来的天鸣可以说是不屑一顾。父亲完全忘了,当初正是自己强迫天鸣去学唢呐。 同样,焦三爷所坚持的,也是规矩和地位,并非音乐艺术。他的宝贝是一箱子唢呐。其中最老的一支是清朝道光年间,“八百里秦川找不出第二支”,正是焦三爷地位的象征。所以焦三爷在收徒时,有足够的底气来摆傲慢。在选择接班人时,焦三爷选了听话的天鸣,而不是聪明伶俐、有创新精神的蓝玉。因为他知道,天鸣才会老老实实守规矩。而当天鸣的唢呐班难以为继时,焦三爷用天鸣发下的誓言来强迫天鸣继续演奏。“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在这样的信条下,焦三爷并不在乎徒弟的生活或喜好。细想起来,也只有老实的天鸣,能承受焦三爷的种种冷酷。 回忆总是美好。乡土传统说起来总是诗,但真的生活其中,又有几人俯首甘为游天鸣?讽刺的是,《百鸟朝凤》中代表着传统的唢呐,在历史上也是“舶来品”。唢呐其发源地也是波斯和阿拉伯,元明时期才传入中原。新事物久了会成为传统,所以传统是什么也根本没有定论。沧海桑田,世殊时异,从来不会因为所谓的传统止步。

 4 ) 只有泡沫

在此摘录一些我在后面的回复,作为对这个影片和相关事件一些意见的补完。比如,我写这篇影评的时候,还没有发生方励下跪事件。 感谢很多豆友纠正我一些看片的细节,比如片头有年代提示,比如吹的曲目名称是《老两口学毛选》,也算是年代感信息点,比如我对陕西三秦地界自然地貌、八十年代农村生活的无知。 原文部分未作修改,所有错误保留。 感谢所有认真讨论和批评我的朋友。 2016-05-27 17:24:34 这片并不只是手法问题,而是一个扭曲粉饰的价值观下对虚化的“传统文化”的苍白膜拜。导演想表现的唢呐并非现实的唢呐,不是婚丧嫁娶里吵吵闹闹的唢呐,而是一个他脑子里抽象的文化符号。 手艺是假的。《百鸟朝凤》是个什么曲子,自己可以去听听。把这么个欢快的曲子,抬高成一个虚假的终极技巧,还把本来这么欢快的曲子跟传统葬礼拧在一起。 师承是假的。师父只有代替父亲类的关爱,没有传统师徒近乎苦修和虐待般的关系,将现实里层次非常丰富的学徒生活简单地甜蜜化。 农村是假的。村庄房子不脏不乱,毫无破败感,地砖铺的平平整整,所有人都是2005年的穿着,从头到尾。“无双镇”和用五行起的地名,根本不是黄河畔80年代的样子。我正文说黄土高原,是是我无知了,但我打死也不信八九十年代,中国有这样的农村。 什么都是假的,还有好多人教育我,不该用苛求的目光看电影,应该放空自己被这种虚假去感动,我的妈呀。 2016-05-26 00:30:54 之前关于地理上无知的部分我也感谢过其他的提醒者了。主要是豆瓣现在编辑功能有问题,我改写了部分原文之后提交,但刷新后修改就没有了,搞得我还丢失了很多文字。已经就此事联系了豆瓣的工作人员,但目前还没有回应。 个人对于西北还是比较无知的,陕西只去过两三个地方。这一点是我错了。但我仍然坚持里面洁净、亮堂、崭新的农村有大量失真。臆测故事在黄土高原确实是我地理没学好…… 2016-05-17 01:08:08 本片如果有两个十六七岁的演员过度一下 会自然一些 这片子从头到尾贯彻“凑合”两个字 凑合的场景 凑合的道具 凑合的摄影和用光 一切以凑合为主 达到最低的标准能拍就行 凑合的最高音就是二师兄工伤断掉的手指 羞答答地戳在馒头里 我都笑场了 2016-05-15 16:56:33 看了几眼回复,在这里编辑下对回复的回复。 看完《百》之后没几天,朋友圈里就看到了本片制片人方励在直播中下跪,以期为《百鸟朝凤》增加排片量的新闻。至此,《百》一片的宣发可谓是高潮迭起花样翻新。中外名导站队推荐,把同期《美队3》当成假想敌对比排片量求同情求关注,口碑爆棚后铺天盖地众口一词的好评,最后又有方先生惊天一跪,比电影本身曲折离奇许多。 我在北京的紫光影城片前看到了张艺谋的推荐短片。似乎各个放映厅播放的短片还是不一样的,因为有朋友看到了马丁·斯科塞斯的版本。 电影本身没什么好说的。《百鸟朝凤》手法老旧,剧本单薄,故事牵强。最令人不满的地方,在于对黄土高原凋敝农村生活与专制父权社会近乎粉饰的童话化,程度堪比地方政府拍摄的拙劣旅游宣传片。而这样一部大失水准的退步之作,被打上中国电影巨人遗作的标签捧上天,让人痛心。 吴天明导演的水平,绝非《百鸟朝凤》这般不堪。老人家是由于心肌梗塞突然离世,先前并无征兆。而且根据一些媒体的说法,怹老人家离世前,仍有其他执导的电影项目正在进行中。所以《百鸟朝凤》并非吴天明主观意愿上的“绝唱”。而这部意外的“遗作”,被各种不经意或别有用心地抬高,却忽视了电影本身的低水准,也是国内艺术电影宣发上一个颇为扭曲的风景。 吴天明导演拍摄过《变脸》这种细腻丰富又尖锐的优秀作品,也作为西影厂厂长,提携了一大批第五代优秀新锐。这样一位老人去世,一些同侪后辈出来纪念,其实挺好,显得这个商业化的圈子也还有人情味儿。然而纪念吴天明先生,复映《变脸》要合适得多,而不是为这么一部春晚小品般的甜腻影片跪求任何东西。因为无关电影本身的因素,热捧一部失手之作,对电影市场,对吴天明导演,都是不尊重。 集中回应一下那些不讨论电影本身,单纯就文本做态度批判的人,去你妈的。


原文

吹鼓班中技艺卓绝的老艺人,本是农耕地区常见的故事范本,源自人民大众潜意识里沉睡的音乐感——乐手神乎其技,古曲沉香,十年不奏。只有心诚者与有缘人可有幸听闻,绕梁三日,不绝如缕。自此之后,任凭丝竹如何聒噪,都有“不看岳”之感,更成为一生的话题(或牛皮)——老子当年听过焦三爷的唢呐!这就好像北京提着鸟笼子的老头咂摸着嘴跟你说,爷当年在天桥,一壶龙井,戏园子头一号包厢,马老板给我唱戏! 而进入乐手这一行当,如同《霸王别姬》里的戏班,那可不是简单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一场西西弗斯式的修行,是抛弃凡尘里的庸碌与幸福,执着一生的修行,是人的灵魂与一件器乐恒久绵长的苦恋,“差一天,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 所以刚刚看到电影里的少年天鸣在河边吸水,我以为《百鸟朝凤》是个“爆裂唢呐手”的故事。一个驽钝少年成为民俗艺术家的成长史,用一辈子的专注,把自己打磨成乐器的另一部分…… 错喽,宏大叙事蒙太奇里山乡巨变,物欲横流时代中民俗艺术的没落浮沉,才是这片子的主调。我想啥呢,格局太小,图样图森破。 《百鸟朝凤》最难让我接受的,即是对“唢呐吹奏”这个影片最为内核的东西——某种根源的、民族性的、乡土的艺术技法,一种本应珍贵而正在逝去的东西,表达得极为琐碎和不经意,甚至算得上粗暴。这片子不该是献给唢呐的一部情书吗?每次吹起唢呐,我的尴尬症都要发作。 怎么每次不论是哪个角色吹奏时,音画都不同步?陶泽如一杯白酒下肚,失意地吹起被遗忘的唢呐,本来那么精彩的表演,居然他娘的带着伴奏?!那些隐形的吹鼓班子是在房梁上蹲着一直等师傅开始吗?师傅你是吹了一辈子唢呐,已经可以自带伴奏音轨了吗?你能想象瞎子阿炳在破庙里拉二泉映月的画面,搭配杜比全景声吗?你他妈在逗我? 所有演奏,各种高速镜头特写,导演你其实是知道唢呐才是主角的啊。那为什么毫不在乎音乐调子和唢呐手的捂眼儿动作,在时间轴完全对不上呢?你真的觉得唢呐演奏是一门艺术吗?你真的尊重这个被你大书特书的“艺术”吗?你真的不是在逗我吗? 吹奏技艺被导演的手法糟蹋了,好吧,演员毕竟不是专业乐手。配的音轨做不好,好吧,团队的活儿糙。那么主线故事里,少年学习唢呐的艰苦卓绝,全部蒙太奇掉了,这不合适吧?俩孩子五分钟前还在芦苇荡子里吸水练肺活量,一场天鸣回家的戏之后,俩孩子都拿着唢呐直接开始吹曲儿了。那这艺术的门槛儿呢?合着俩孩子这样就迈过去了?就成了农忙之余几个小时的艺术课,上几节就出徒了?我小时候去鼓乐队练小号还吹得腮帮子疼回家嚼不动软米饭,捂着脸泡开水往下咽呢,吴导的片子里,“台下十年功”这个所有艺术门类里最值得记录的过程,直接变成了速成班。少年与唢呐的关系,也简单化成“唢呐离口不离手”的教条。我不由得想起了北京的商场里“30分钟学会钢琴”的广告。 本应厚重的被省略了,剩下的只有表面吹弹可破的泡沫。 吹鼓班子的没落,与农耕地区对于红白事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但这片子毫无时代感。没看到一句革命口号,一个毛主席像章,任何的收音机、报纸、宣传栏,都没有,好像一个架空世界里的西北乡村,弄的我只能根据细枝末节(比如纸币的版本)来推算年代。 导演只希望空泛地探讨传统伦理与现代性入侵之间的矛盾,苍白的二元对立逻辑里,竖一个“洋乐队”的靶子就显得必要(还要加一句“这是个铜管乐队啊”这种尴尬无比的台词)。那个洋乐队倒是颇像本片的样子——配置奇怪、曲风做作、不伦不类。电吉他和丝袜女搭配铜管乐组合,拉德茨基进行曲和《哎呀妈妈》,一个苍白的西方音乐与流行文化杂糅。贾樟柯《站台》里有一个汾阳,《百鸟朝凤》里呢?空落落的。 八九十年代的黄土地,该是什么样子?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电影里呢?白衬衫领子永远洁净,三四进大瓦房的院落,地是水泥地,衣服是T恤衫,莫名其妙的农活,到最后还从那么深的院子里牵出一头宠物牛来卖,让人觉得吴导从没去过农村(但你拍了路遥的《人生》啊)。 所有场景打光都那么充足,亮亮堂堂不分室内室外。一个铜唢呐,道光年间的就能“三秦地界找不出第二个”?这道光年间到现在也没几百年啊就敢这么吹牛?咱们祭祖师爷的时候真的会有“历代祖师之位”这种鬼东西吗?您自己往上三代师父的牌位是文革都被砸光了所以就省略了吗?祭祖时陶泽如老先生您站在贡桌后面受香火吗?不该自己带着徒弟们磕头吗?说去世的査先生人品不好,咱能不能收家伙了在酒桌上悄悄说?当面吐槽,不怕主家翻脸吗? 细节上不走心的痕迹如此之多,随便想想还能写出一堆。加上没什么亮点的表现手法,这片子其实是一部非常CCTV-6的电视电影,一切都和现在粗制滥造的电视剧水平看齐。观众想知道什么,赶紧喂给观众。所以该改行的改行,该绝症的绝症,该截肢的就把一个手指头戳进馒头里就算截肢,混混一眼看上去就是混混,洋乐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堕落黑丝袜。师父吐血离世,文化单位抢救性派出“付正局长”帮着唢呐申遗。。。 说普通话这一点,去年的《心迷宫》也有这个问题,可能有宣发上的考量,算是我非常不喜欢,但可以理解的妥协。 陶泽如是非常好的演员。和成泰燊一样,我从他们脸上能看到“中国男人”的各种样子。可惜这个剧本实在太差,他卖力的表演也只能挽回一点点的可看性(就像在《最爱》里一样,那部片子至少还说了方言)。 吴天明导演是个该被记住的人,因为《黑炮事件》,因为《变脸》,因为《老井》和《人生》,甚至是因为《喜福会》和《飞越老人院》里的演出。至于《百鸟朝凤》,还是算了吧。

 5 ) 正如这部电影,好作品需要观众,而好的艺术则需要传承

紧赶慢赶,终于在快要下档的时候赶场看到了这部电影。说实在的,一开始知道这部电影,完全是制片人方励的那一跪,然后整个娱乐圈惊动了,好多明星自发微博上安利了这部片子。带动了一批人去影院支持,同时排片也从一开始的1%不到上升到了10%左右。网络上对于这部文艺片一片称赞。实际上真有那么好么?我便带着这个疑问走进了影院。
在讲述这部片子感想的时候,最让我感慨的是,影院里第一幕并不是故事的开篇,而且一段张艺谋导演缅怀和感谢本片已故导演吴天明导演的镜头,以及片尾一堆著名导演的联合推荐条目,才明白吴天明真正是一个一生奉献给艺术,培养年轻导演们的好导演。
再讲讲这个故事,《百鸟朝凤》其实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它讲的是在无双镇这个地方,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百鸟朝凤”。焦三爷老了,急需培养接班人。徒弟游天鸣初进焦家班时年幼稚嫩,对焦三爷十分敬畏,虽然心有不甘被父亲“抛弃”在焦家班学艺,但仍有为争家门荣光全力博取师父赞许的信心。能够进入焦家班的学子必须人品端正,忠守唢呐艺人的德行,从骨子里做到“唢呐离口不离手”,为考验两个徒弟是否符合标准,陶泽如这个面冷内热的黑脸师父使尽招数,最终天明接受了唢呐班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办丧事吹唢呐这个通俗渐渐被时代而淘汰,焦三爷也声明也走到了尽头。
其实《百鸟朝凤》的结局并不尽如人意,我看到的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被淘汰和取代的民间艺术,是一代唢呐艺术大师渐渐老去的背影,是看到继承的那一代无力发扬光大的无力感。如果说前半段关于传承教学节奏画面明快,那后半段则处处透漏着这个传统文化艺术式微,被人取代被人放弃的压抑。“百鸟朝凤”这首曲子过去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在故去后享有,而焦师傅生前重病时交代徒弟天明的也只是只需吹四台便可。然而讽刺的是,最后再焦师傅墓前也只剩天明一个人在坚持用唢呐吹奏送最后一程,因为唢呐班也仅仅只剩下天明一个人了。片尾字幕前的一幕焦师傅的回眸和背影真的是让人唏嘘又伤感。好在后半部分也不全是绝望,导演还留了一线希望,那就是省领导亲自登门希望天明带着唢呐班一起去市里表演,要把这个民间艺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包括我在内的那天在场的观众都松了一口气。
我想导演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和内容,告诉我们,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太多太多传统艺术已失传,甚至在失传的边缘。我们需要去保护,去继承,才能保有我中华文明5000年累积的那些智慧结晶和艺术结晶。正如呼吁去看这部电影的人一样,好的作品需要观众的认可和观赏,而好的艺术则需要传承。

PS:看了剧照,原来片子本身还有另一个结尾,是唢呐班的人都在焦师傅墓前一起最后吹奏一次唢呐啊,其实处于私心更喜欢这个结局,不至于那么心塞,哎。。。



 6 ) 对《百鸟朝凤》那些跑偏的吐槽的吐槽

本来没想对这电影发表什么看法,觉得也就是个还可以的片子。但最近看到好多吐槽文,把这片子贬得一文不值,无一是处,从镜头到题材到手法都批了个遍,至于吗?我就老老实实把我的观感和看法写一写。 两个星期以前就想去看个电影,但是没发现很合适的,那时候完全没听说过百鸟朝凤,美国队长又不是我喜欢的阳光俊朗那款。后来看到方励下跪的新闻才知道这个片子,也没看下跪具体情况,有点好奇,打算订票,但当时发现排片量少,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场次。直到上个周末吧,看到有下午场,才订了票。大理这边看电影的人不多,平时大部分都不到1/5,很多时候包括我们都只有十来个人。这次进影院一看,上座率大概有一半,很难得了。 我对唢呐既无兴趣,也无反感,所以抱着很平静普通的心情看的。看片子的整个过程还是很入戏的,前半部分拍得很美,尤其是小演员的表演非常生动,不是小大人那种伶俐,而是灵气满满,表情眼神都很到位。成年以后的部分,不如前面好,处理得比较俗套,批评的很多缺点都存在。但整个片子情节紧凑,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师傅的先冷后热、然后到醉酒那一幕的掏心窝子,变化循序渐进,很自然;成年以后的天鸣感情一直比较克制,并没有大喜大悲,这个分寸把握得很好。蓝玉的生活等等一笔带过,没有牵出什么狗血爱情故事,全片没有无用的桥段,合得上“朴实真诚”这个词。你要是说贩卖情怀,那我觉得《老炮儿》的毛病比它多多了,情节拖沓得要命,两个一看就出戏的面瘫小鲜肉和一个过气且演技平平的女演员,全靠冯小刚一个人把片子撑起来,就这样还有八点几分呢。《老炮儿》拍得是比这部片子高级多了,可也是一堆高级材料被浪费了的感觉。 下跪,跟电影本身,是两码事。从我买票这个过程来看,我还是能理解方励的这个异乎寻常的举动——此举非常惨烈,没有人格尊严,五十多岁的人了,不会不明白。但是,院线几乎不给排片,能怎么办?这个办法简单粗暴,但有效。大家终于开始关注了,排片量终于增加了,票房上去了,也让很多人还没看就对电影本身产生了反感,这也很正常。但是,这只是方的个人行为,他有这个自由;你看不看是你的自由,说“道德绑架”有点扣帽子了,你自己不把手伸过去他能绑架你?动不动就绑架了,是不是有点迫害妄想?不看不就得了。说“卖惨”也有点过,在他下跪之前是真的惨——不是票房惨,而是排片,我看到有好些豆友和朋友表示,他们之前就想看,但是很多影院就没有这个片,其他影院一天只有一场,还是工作时间。——把“惨”等同于“卖惨”,是不是有点刻薄? 吐槽得厉害的那几点,最多的就是“三观不正”,“直男癌”,“作,煽情”。 说三观的,人家本来就是拍的那个年代那个山村环境,表现的自然也是那个时候的三观。电影里的三观,是一种对时代的客观反映,要批判也只能是批判那个时代,据此认定电影不好,合理吗?用“直男癌”等等去评价它“过时”,合适吗?你这才是超时。 “作”现在真是万金油了,可以安到任何事物头上。整个片子算得上煽情的也就两三处吧。酒后吐真言那段我觉得不过分,然后吹唢呐咳血,前面早有铺垫,他肺病多年了,咳血不很正常?用力吹唢呐,把血咳进去了,就那么奇怪吗?一个“作”的大帽子pia地就扣过去了?人家又不是抱着唢呐跳了河或者说上吊了留下一纸遗书说“唢呐亡了我也不想活了”之类,何作之有?那《霸王别姬》里边,程蝶衣吧还是谁,头上顶着水盆在雪地里站了一天一夜,全身都快结冰了,愣是没冻死,不是更作?(我喜欢霸王别姬哈,纯粹打比方) 还有几个吐槽的点儿,我看完全就是自相矛盾。先说,电影对唢呐的表现力太不够,从头到尾没有上一出完整的百鸟朝凤。又加上一说,唢呐这种东西传不下去就不传呗。可是这些人到底有认真看吗?导演难道这点都不懂吗?他找不到百鸟朝凤的曲子吗?这就是他的用心所在:他根本没有浮于表面,没有刻意去强调唢呐这个东西,给它来个精美的全身特写之类。从头到尾,他的重点就是通过师傅的举动来刻画唢呐匠的精神:不畏权贵,刻苦钻研,德艺并重。影片的每一个情节,都是紧扣着这个主题来的。这精神很过时?所有的事业和技艺不都需要吗?今天有篇热门文章写得挺好,但是我觉得跟百鸟朝凤的点儿对不上,导演本来就不是强调某种具体的技艺,而是那个行当的匠人精神。 最重要的,导演根本没有强迫人家吐血也要传承下去,主角天鸣在西安看到了伙伴们的情况,然后回去在师傅坟前吹了一曲,师傅笑了笑转身走了。这明显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师傅带走了自己的执着也带走了一个时代,而按片中的情况,根本没人吹了,天鸣很可能就这一曲终了,结束了自己的唢呐班。证据根本不成立,就非把人家往牌坊上推,认定导演是个直男癌了?到底是谁绑架谁啊? 我看了下吴天明资料,39年生的,就感觉这电影很像一个老农民,有点格格不入,做事方法有点老土,但是,仍然能看出来他内心真实的感情。起码,它在某些方面触动了我,让我一个对唢呐完全无感的人,对这一行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而且我身边也有叔叔伯伯辈的人,在结束以后久久望着屏幕不愿离场。世界上很少有任何一句台词、任何一个场景、任何一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都经典的电影,不管你拿啥理论去分析它哪哪儿烂吧,它就是以某种你不能理解的方式,打动了相当一部分人。导演就是在老老实实地讲故事,比那些靠鲜肉靠彩蛋靠各种梗来博眼球的片子有诚意多了。在我看来,这是个中等偏上的片子,我给7.8分。豆瓣的评分现在偏高了些,我觉得最后应该会回到7.5左右,也比较公正。但是你打个两星,4分,跟《恶棍天使》一个档次,绝对是不公平的,那我是不是也可以给你扣上“矫枉过正、逆反、双重标准”的帽子? 批评是最能满足人的表达欲、满足卖萌抖机灵吐槽等等心理的方式,批判性的东西很容易出彩,适当而优雅地赞美却容易被忽视,这就是段子手为什么大都以吐槽而闻名的原因。 最后很想用料理鼠王里的一段话:”评论家的工作很简单,我们的风险很小,我们也很享受可以随意品评厨师和他们厨艺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肆意地做出批评,随心所欲,哗众取宠,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在许多情况下,即使是再普通不过的垃圾食品,它本身都要比我们对它的批评有意义得多”。 所以,为了批评而批评就更加没有意义了。

 短评

就这个电影来说,真是太平庸了。 第四代导演的遗作什么的,管我何事?!花了40块钱看了个电视电影,我真是服了。

8分钟前
  • 11:40
  • 较差

我一直却在纠结要不要打五星。总怕打五星会太骄傲去。现在想来,打五星是因为我看得感动。我被这个故事折服,我尊重讲好故事的人。

11分钟前
  • 正在生长期
  • 力荐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15分钟前
  • 鸟倦知还
  • 推荐

排片很虐,其实也可以理解,有美队、幻体、超脑热映,奇幻森林尚未下档,国产片的生存本来就是不易,题材也比较不商业化,但还是想推荐这个影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匠人精神值得尊敬。

19分钟前
  • 月下独酌
  • 推荐

很感动。恪守真诚质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是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跟自己心灵对话。5星献给坚守信念,执着守护着所珍惜的文化之艺术家。

23分钟前
  • 微風
  • 力荐

在大影节放映后的主创见面会上,陶泽如讲到有一次陈凯歌跟吴天明说,您拍这部片子的状态,就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百鸟朝凤,绝唱哀歌。

28分钟前
  • 荔榛
  • 力荐

都是套路,凄惨地等死。有很多值得再深入讲下去的点都放弃了,比如说天鸣的内心有没有挣扎,蓝玉有没有怨恨,师傅有没有迷茫,这些人的情绪状态都呈一条直线,一切都为了最后那个凄惨的死亡所准备。导演把重心都放在了传统艺术没落之殇这个点上,然而我在电影开始前就已经清清楚楚地知道结局了啊。

31分钟前
  • 猩红山峰
  • 还行

还是那句话,这片子比现在的不少院线电影要高出很大一节。吴导演依然用细腻的情感讲述了一个民俗文化传承的现代的社会问题,如绵里藏针,不知不觉中让观众沉溺其中。

35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路虽难走,我亦坚守

40分钟前
  • 笑挽冷风
  • 推荐

更向往有道德和规矩的古代。在一个看起来就要倒闭的小影院包场看此片,一个工作人员坐在不远处边看边抹眼泪。只隔几条街就是人满为患的万达影城。感觉格外凄凉荒诞。

41分钟前
  • 司徒稚岛
  • 推荐

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是在好莱坞大片的重重挤压下的一股清流,体现了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潦倒与窘境。传承不是说说而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责任。这部电影是民族之大幸!

45分钟前
  • 🍍
  • 力荐

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品行。时代更替,手艺已被票子羁绊,沦为影像遗产和讨饭工具。把唢呐吹到骨子里,才能把手艺传承下去。很有预见性的电影—主角名天鸣(导演吴天明),拍电影如吹唢呐(第四代导演看第五代),唱白事的“百鸟朝凤”和老师傅的逝去(吴导遗作)。

5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感人,片子在讲传承,吴天明深谙此道,才有了张艺谋他们的崛起,导演也是艺匠,中国电影人需要传承!

55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与《变脸》一样,《百鸟朝凤》是另一项“民间艺术”(唢呐)的挽歌,也是吴天明导演的绝唱。吴天明在电影圈有口皆碑、备受尊重,与其为人是分不开的,而《百鸟朝凤》的主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吴天明的电影人生的写照——守望与执著。陶泽如在影片中的表现很出色,再一次证明他是一名“表演艺术家”。

59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令人肃然起敬的电影!质朴,隐忍,悲婉。唢呐匠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淹没着,折射的是传统文化整体不可抗的流逝,它不因手艺人对技艺、德行的坚守而停止。这当然也契合着影片创作者自身的无奈与失落。从故事、画面、表演到配乐,都是浓烈的第四代的气韵,沁入人心。吴天明导演的完美谢幕!

1小时前
  • 心生
  • 力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版爆裂鼓手,疾风唢呐匠。

1小时前
  • eros
  • 推荐

紧赶慢赶,终于在快要下档的时候赶场看到了这部电影。说实在的,一开始知道这部电影,完全是制片人方励的那一跪。

1小时前
  • 只喝咖啡
  • 力荐

撇去吴天明遗作和唢呐所依托的民俗文化式微这样的情怀元素,这其实是一部平常的电影,我也没有被打动。表现手法还是感觉有些生硬,反复铺垫《百鸟朝凤》,最后并没有爆发出美感来,反而需要西洋音乐衬托其悲壮。小演员真不错,我喜欢开始学艺的部分。

1小时前
  • 邓安庆
  • 还行

天明盼电影,电影盼天明。有赤子之心,第四代数他悲怆,因他不妥协有良知敢直言。他看得见众生,穿得透世界,镜头下的人物,从一而终有中国人的筋骨,如同遒劲的老树,枝头栖息着饱满的力量,仿佛永不知疲惫。潇水沧浪尽,百鸟齐哀鸣。遗作里有他的所感所触,所追所溯,所闻所见,所有。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传统艺术如何传承、发展,如何存精去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话题。

1小时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