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中国

记录片大陆2015

主演:仰振华,陈汉宗,陈君凡,毛协俊,游强

导演:黄瀛灏,张伟,王冰,金莹

 剧照

味道中国 剧照 NO.1味道中国 剧照 NO.2味道中国 剧照 NO.3味道中国 剧照 NO.4味道中国 剧照 NO.5味道中国 剧照 NO.6味道中国 剧照 NO.13味道中国 剧照 NO.14味道中国 剧照 NO.15味道中国 剧照 NO.16味道中国 剧照 NO.17味道中国 剧照 NO.18味道中国 剧照 NO.19味道中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2

详细剧情

  从春天到冬天,从北到南,中国人讲究“不时不食”。在正确的时间食用正确的食物,不仅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二十四节气自然律法的尊重,在其背后更有深层的文化原因。纪录电影《味道中国》通过20多个关于食物的故事,讲述了食物对于中国人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礼仪的体现和感情的纽带。此部纪录电影是我国第一部在电影院上映的美食纪录片。

 长篇影评

 1 ) 很难避免的和“舌尖”进行对比

       可能是院线对纪录片的不感冒,在我大三线城市除了万达一家影院进行了一天两场的小厅排,其他的院线品牌一概没有排期。真心为纪录片的票房内了一把汗。我跟老婆大人到达影院时候发现我们俩意料中的包场了,具院线工作人员介绍从23号上映后没有人来看,我跟我媳妇是第一个来看的。看来上映档期跟霍比特人撞车没好处啊。
       本来是怀着会让不爱纪录片的老婆大人能就此爱上纪录片,结果她老人家不负众望的在影院睡着了。那我就来评一下这部美食纪录片吧。
       画面制作精良,可见摄制组是继承了“舌尖”拍摄风格的,只不过有几个航拍画面可能是用的比较低端的Gopro拍的掉帧严重(画面闪烁的那个厉害啊),话说都进院线了能不能不要这么抠啊。但是整体来说摄影和美术方面成为整个影片的唯一精髓了。配乐方面我只能呵呵呵了,竟然有一种穿越到“舌尖”的感觉,有几个背景音乐竟然是和舌尖一样的。解说这方面的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比较偏向男声的解说,所以这个女声的声音我感觉无爱。关于解说词,有点清淡,我只能这么评价。可能是由于影片篇幅有限导演又想多塞一些内容进来,结果就出现了平均10分钟不到就是一种美食,最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每一种美食都很仓促。流水帐似的把十几种美食讲完了。关于美食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没有充分的表达出来。
       我最总结一下吧,不管这个影片拍的怎么样,都希望国产纪录片更多的走入院线,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支持和喜欢国产纪录片。

 2 ) 再过几年,很多菜大概就吃不到了

节目中,在介绍肉燕的时候,就出现了女儿不愿意接班的问题,又辛苦,又藏,又不能像敲鼓表演那样放飞自我,她不愿意接班。最后虽然还是答应,但终究有些勉强。牛乳片,一个镇子里只有一家老人在做了,吃的人也不多,做的人更少,现代化食品加工业造出更好的奶制品。豆腐衣,一个村只有一家做了,在别处由于水质问题还做不出来,所以,这美食只能局限在这个村子里了。古井盐更只是一个保留曲目,因为要保留这种做法而保留下来。长在水下三十厘米的莼菜更是只有老大妈们才愿意在桶里漂一天去摘的美味。烤乳猪的师傅不愿意自己儿子学习这门手艺,因为太辛苦,老父亲伤痕累累,说到烤乳猪的辛苦,竟然情不自禁的老泪横流,这行的辛苦可以想象了。

现代化的资本社会,正在快速淘汰那些对资本没有贡献或者对资本的贡献效率低下的食物,人们的口味似乎都随着工业化,资本化,教育普及化而变得更加标准化,人们似乎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来寻找和欣赏美食。毕竟这社会向人们提供了太多能够快速获得的物品和方法,现代社会在缩短了人们的传统的享受时间之后,又向人们提供了什么呢?

 3 ) 每集美食笔记

第一集 心手相承 手工捶打 太平肉燕

广东潮州牛肉丸

福建肉燕,太平燕(馄饨),皮极其薄,0.2厘米

广东江门古井烧鹅,从南宋宫廷传过来的。选用乌鬃鹅

北京烤鸭 “南烧北烤”,最早起源于南京的金陵片皮鸭

河南潢huáng川县空心贡面。经过拌、揉、发酵、盘条、上架、拉扯、凉晒、截切等十多道工序制成。条细如丝,中空如管,半斤一筒,色洁如银,包装美观,携带方便,宜于保藏,便于食用。下锅就熟,久不粘汤。清水下,爽利可口;兑汤下,香甜味美。

广式烤乳猪

江西上饶市弋yì阳年糕,选用大禾米

浙江东阳火腿到台湾,浙江东阳手工腌制火腿有一千两百年的历史。台湾眷村菜


第二集 任运自然 三矾三腌 海蜇保鲜

长江入海口 出海捕鱼

价格高昂的刀鱼,体型颇似尖刀,体型肥而不腻。春季最早的长江时鲜鱼,最常见的做法是整条清蒸。还可将大鱼骨取出,高温油炸。小的毛刀,炒至粉碎鱼松,加如火腿鸡汤中, 再配上面条,价格不菲的刀鱼面。六两刀鱼算大。刀鱼每年在早春时间,从近海洄游刀长江入海口,逆流而上至江阴,扬中等地产仔。刀鱼丸。

海蜇,马帮渔民卸货。海蜇90%是水。上半部分,白色伞状是蜇皮,下面丝状物叫蜇头。两种不同的美味,班上海燕,用明矾水,新鲜海蜇的刺丝囊内含有毒液,拌上海盐,三矾三腌,可以保鲜半年。

江苏太湖东山,菱桶,寻找莼菜。

豆腐衣

四川自贡,盐。比海盐纯度更高的井盐。

青城山,青城泡菜。


第三集 舍得时光 百年传承 金榜牛乳

广东顺德金榜村-水牛奶含脂8%。岭南夏季炎热,不以保鲜。金榜牛乳。用白醋和食盐将牛奶凝固,做成片。

双皮奶,新鲜的水牛奶煮热,然后倒入碗中。结成第一层奶皮。然后将奶皮戳破,把里面的牛奶倒出来在牛奶里加入适量白砂糖和鸡蛋。再重新倒入碗中,放入蒸锅。然后形成第二层奶皮,故称双皮奶。

芦叶,江西靖安,酸性土质有利于箬竹生长,非常适合包粽子。箬竹喜欢海拔800米以上的山林。中国最大的粽子工厂,五芳斋。

厦门,晾晒酱油夏天是最好的季节。五年时间酿酱油。厦门古龙食品有限公司。

孔府菜,清汤千层燕。红黄白绿,分别对应五行中的金木火土。清汤则代表水。熬汤,鸭子,鸡,肘子,各三套。

生蚝,15cm大生蚝,广东汕尾海丰,冬至到来年的清明节前都是采生蚝的好事件。用油煎。蚝苗依附在水泥柱上,快速生长。生食为蚝白,腌之曰蛎黄。蛎黄就是生蚝的肉。风干的做法,称为蚝干。

十八大江。朝鲜族,长白山辣酱。

 4 )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吃不好这一生

《味道中国》上映之前,神评论已经零星出现。其中一条豆瓣一星短评这样写:“拍美食纪录片真好,既能让屁民忘了苏丹红和三聚氰胺,还能让屁民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关键完事还能弄成电影骗屁民的钱,既省了演员出场费还打了广告。洗脑作用真是堪比手撕鬼子。”

不知这位网友和天朝什么仇什么怨,要拿“屁民”和纪录片撒气。后来公映,料想拒绝洗脑的人士未必会进影院。我等“屁民”没忍住,去喽了一眼。

这一喽,出事了。

兴许是受到《舌尖上的中国》大红的蛊惑,好好的食材不讲、烹饪难提,《味道中国》的起手式,就奔着催泪去了。

立春时分,北地冰雪初融,南方的饮食生意已如火如荼。第四代肉燕传人陈师傅才露了一手擀燕皮的功夫,形同尾巴遭踩七寸被捏的配音女声就亮嗓了。原来,上了年岁的陈师傅后继无人,女儿却醉心击鼓。可经过日复一日的濡染与感化,女儿终于“放下鼓槌,拿起燕槌”,成为肉燕第五代传人。这一段的结尾,画外音是一句话:有一种爱,来自于爱上同一种味道。

这是《味道中国》的标准格式,节气开头,故事铺陈,鸡汤收尾,如是往复。清明是江鲜欲上的时节,淮扬菜大厨老仰要为行将出国的外孙女露一手。去骨的江刀捏成鱼丸,本已拍出《饮食男女》开场的节奏,孰料老人家一开口,“鱼丸,弯就是家。”再配上影片“食物永远是表达爱的最好方式”的定调,瞬间又泄了气。

或许是制片方太想强化“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急于剖白乡土巨变、后继乏人对中国饮食传统带来的冲击,所有故事的编排,都有着极尽鲜明的预设。仿佛观众定要对着食指大动的珍馐,看着看着就馋了,吃着吃着就哭了,才对得起主创的用心良苦。

于是,讲述义乌的豆皮师傅,到大城市“淘金”,因为水质问题,豆皮都做不成了。回到故园,又发现年轻人都做起了小商品生意。分明是扎扎实实的社会现象,硬是拧出了人心不古的慨叹和默然坚守的情怀。“安静的味道需要一颗安静的心慢慢体会。”话是如此,一五一十说出来,少了留白,反倒成了变相的“只要998”。

全片最打动我的是古法制酱的段落。酱缸成列,航拍的镜头扫过,几位酱工穿梭其间。晒要殷勤,雨要防备,可酱工师傅面对镜头却说:“古法制酱,一年才有一次。我做了30年,其实才做了30多次。”以事实带余韵,远好过旁白“做酱如同做人,有舍才能有得”的故作煽情。

最惊人是临近尾声,朝鲜族妈妈做辣酱迎除夕,打拼在外的儿女归来,最终却落得一句“有时候我们走得很远,只为有一天能尝到妈妈的味道。”为了触动心扉,连基本的逻辑都不要了,《味道中国》也是真的拼。

愿意为了美食走进影院的观众,对生活的热爱无需赘言。他们自然知道,味道背后有情意,有乡土,事关家和远方。但更多时候,食物只是食物本身,美食纪录片的本职,是如实呈现知识与趣味。知道深井烧鹅多取清远乌鬃,明白北京烤鸭的皮肉分离得益于进炉前嘴对嘴的吹气,感佩人蜷菱桶采摘莼菜的艰难,便足以动人。

更多的意义乃至抒情,大可以听凭观众自行生发。优秀的纪录片绝不止于填鸭,更不会以催泪为己任。所有反馈,理当基于最全面的呈现和最直白的事实。不然,催不出泪,倒反了胃,就难免分寸尽失。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吃不好这一生。以此与全天下吃货,以及《味道中国》主创共勉。

 5 ) 观影笔记

20150130新衡山电影院3号厅观影笔记

潮州牛肉丸
福州肉燕,一块肉(肉泥?)变一块皮,同利肉燕老铺(鸡汤 广告)

清明,江阴刀鱼,老仰,大厨,肉清蒸,骨油炸,小毛刀烧成鱼泥,与火腿鸡汤同炖,刀鱼面,出骨刀鱼,刀背敲,刺立鱼皮上,鱼泥做鱼丸,勺子靠一下,屋檐状弯的

谷雨,广东水牛奶,双皮奶,广东牛乳片,顺德,欢姨,欢记,醋加盐做牛乳片,温度关键,金榜村,知道自己不凡的人才能真正甘于平凡

立夏,义乌朱店村,小毛夫妇,豆腐衣,上海的水漂白粉太多,做不了,三分之一报废,请老年人吃饭

大暑,厦门,酱油(广告),日晒夜露,古法酿造,最担心下雨。豆子的发之旅,泡软,加酱曲,豆胚发酵,下缸,从黄色变黑色

立秋,渤海湾仙人岛,老费,海蜇立秋开始丰收,二个月,靠马车送货上岸,一晚上四万斤,好的时候一次七万斤

白露?古井烧鹅,广东新会,90天7斤嫩鹅,填肚,上糖水,荔枝木最好,焖炉中焖一小时,似深井,故名,明火直接烹制,叫烧,利群烤鸭店,口吹气充气法,充气后皮肉分离。五溪村,5斤以上腊鱼,后背切,让烟熏到各部位,二周腌后再熏制,火中加橘子皮。广东烤乳猪,中秋节应节食物,冯师傅,儿子,厨师苦,哭,店叫什么兴

秋分,大闸蟹,江苏东山,中秋宴,莼菜豆腐汤,少女心的比喻。。。

立冬,自贡,井盐,川菜的根,鸡豆花,牛肉煎饼,青城山,道长做泡菜,井盐加豆浆,蛋白质能吸附杂质,几次后水变清,这段电视上看过类似的,久等必有善(鸡汤)

冬至,潮汕,生蚝,生食叫蚝白,熟食叫蛎黄,油清煎之,汕尾海丰,15厘米大蚝,12月,冬至到清明,采生蚝的时间,也是金华火腿的制作时间,从抹盐开始,金华东阳上蒋,冬至到立春做火腿,台湾老田火腿店,台湾亚热带,不适合做,用冷库,万有全金华火腿,眷村

大寒,江西弋阳打年糕,三合米山泉水泡七天,三蒸两百锤,晒干,放泉水中,油炸年糕片,弋阳腔,十八道江,朝鲜人元妈妈,豆胚加辣椒,青阳辣椒加豆胚粉,最后一个朝鲜家庭什么意思?

 6 ) 除了人与情?还能从哪些视角探中国味?

既然是《味道中国》,那么,中国的味道是什么?似乎,影片也并未给出答案,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

中华饮食讲究时令性、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性,影片根据这些特性展开叙述,章节式地展现,这样的叙事方式,使得内容叙述很全面,却让情感上出现断片,影片在每个章节之后,刻意渲染情感,拔高立意,未免有“滥情”之嫌,叙述视角的混乱也令观者出戏。

看到这部影片,不禁会与《舌尖上的中国》作比较,舌尖系列一般从食材、采集、烹饪、人的思路展开叙述。除此之外借食物的变化来侧面展现一些社会变化,对于人与食物,人的部分,导演几乎用同样的镜头来呈现和食物有关的人,使用中近景正面固定镜头拍摄人物朴素真诚的笑容。相比《味道中国》,在食物背后的人、情感和文化上,《舌尖上的中国》刻画得更为不着痕迹但深入人心。

我们把视野放到远一些的日本,日本同样作为东方国家,在食物影像上的探索,选材类型上更为丰富,比如,着重文化历史的《舌尖上的日本》、人类学视角《真实纪录72小时》,展示食物职人面貌的《寿司之神》等,也有各种剧情设置下的各种剧集和美食动漫。往往展现日本的匠人精神、对食物的尊重和日本饮食文化。

而欧美国家做的食物纪录片,更多以科学的角度去发现研究食物,从而令大家关注食物领域存在的问题,甚至帮助相关团体解决某些问题,比如《Food Inc.》,当然也有展现食物之美和食物工作者的影片,比如《Chef's Table》。

无论是《味道中国》还是《舌尖上的中国》,我们可以发现近几年中国食物类的纪录片大多以人文、情感和社会学视角去探索人与食物的关系,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挖掘中华饮食文化?

 短评

拍美食纪录片真好,既能让屁民忘了苏丹红和三聚氰胺,还能让屁民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关键完事还能弄成电影骗屁民的钱,既省了演员出场费还打了广告。洗脑作用真是堪比手撕鬼子。

8分钟前
  • sucree
  • 很差

低阶版舌尖中国,解说弱了一档,拍摄弱了一档,文笔弱了一档匆匆忙忙的把所有地区再加二十四个节气扣了一遍。如果能做得更好,我下次宁愿买账啊。

9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挺朴实的。

14分钟前
  • 云淡风轻
  • 推荐

全面抄袭舌尖,经典配乐更是拿来就用。饮食是中华最重要的文化,食物的价值不仅在食材本身,更包含对职人的承认和尊重。顾客不是上帝,花钱的也不是大爷。

17分钟前
  • m89
  • 还行

学习很多,也开始理解好味道的不易和手工艺者的辛苦。

18分钟前
  • Van
  • 推荐

很努力在拍了,中规中矩,没有失望,没有惊喜。

21分钟前
  • 萬和生
  • 还行

我觉得应该是好的记录片,但我不会到电影院看,仅此。

26分钟前
  • Yaha
  • 还行

和舌尖上的中国差不多,看了就饿,呵呵

30分钟前
  • 就爱人生这场戏
  • 还行

一部片子最不该犯的错误:什么都想讲,却什么都没讲清楚。素材的堆积,没有节奏,原谅我说实话和对纪录片的苛刻。

34分钟前
  • 阳乐瘾
  • 还行

前半部拍的超级好看,白露之后就开始无聊了。同一部影片不同部分水平居然相差这么大。

37分钟前
  • 罗荒野
  • 推荐

看得我T^T

40分钟前
  • 光軍大哥
  • 推荐

原本想打三星的 但是看看满屏的手艺人 这些传承 希望能有好的传承

44分钟前
  • 了了
  • 推荐

不大喜歡這個第一人稱的旁白 太主觀的感覺 拍攝還是蠻好的

48分钟前
  • Chapelle L.
  • 还行

没山寨好,比较水。

50分钟前
  • 老吴
  • 还行

蜻蜓划水

53分钟前
  • 直泣优胜劣汰
  • 较差

前后做了两年的纪录片,从最开始的调研到最后的剪辑,1/23要上院线了,希望大家捧场啊

56分钟前
  • jinying
  • 力荐

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纪录片,居然是包场。不管何时只要看有关食物的纪录片都会非常感动,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还有这么多人在认真踏实精心的在制作食物。不看这些纪录片我也根本不会知道取得食材的背后会付出这么多辛劳和汗水。食物不仅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是游子与故乡之间的纽带

57分钟前
  • 喵驼酱°
  • 推荐

纪录片怎么就不能进电影院了???《看见台湾》在台湾大受欢迎,我们还有一大批人在这儿酸,还有拿三级片做对比的,就算是三级片,3d肉蒲团在香港上映你们也没说啥

1小时前
  • Cyril
  • 推荐

卧槽,根本不是舌尖上的中国团队出的好么,有些人能不秀智商下限吗?

1小时前
  • -AMBAR_WHONG
  • 推荐

在电视上看过部分

1小时前
  • 2006-03-19加入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