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人迹

战争片法国2014

主演:维果·莫腾森,勒达·卡代布,Djemel Barek,Vincent Martin,尼古拉斯·吉劳德,Jean-Jérôme Esposito,Hatim Sadiki,扬·戈旺,Antoine Régent,索妮娅·阿莫利,安托万·劳伦特,安吉拉·莫利纳,Yassir Jahraf,Salma Aït Idder,Abdellah Echabbi

导演:达维德·厄洛芬

 剧照

远离人迹 剧照 NO.1远离人迹 剧照 NO.2远离人迹 剧照 NO.3远离人迹 剧照 NO.4远离人迹 剧照 NO.5远离人迹 剧照 NO.6远离人迹 剧照 NO.13远离人迹 剧照 NO.14远离人迹 剧照 NO.15远离人迹 剧照 NO.16远离人迹 剧照 NO.17远离人迹 剧照 NO.18远离人迹 剧照 NO.19远离人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0:55

详细剧情

  达吕(维果·莫腾森 Viggo Mortensen 饰)是一名在阿尔及利亚出生的法国人,如今,他在一处地处偏远的山区学校里担任着教师的职务。某日,一名警察出现在了达吕的面前,将一名五花大绑的犯人默罕默德(雷达·卡特布 Reda Kateb 饰)交给了达吕,这个男人被控告杀死了自己的堂兄,达吕要将他押往临近的村庄接受审判。  这门苦差事令达吕感到非常的头痛,因为他知道,只要默罕默德抵达了村庄,那么等待着他的就只有死亡,他不愿意做这样一个推手,但警察将默罕默德丢给达吕后就离开了,无奈之下,达吕只得带着默罕默德踏上了旅途。一路上,达吕不仅要提防默罕默德逃跑,还要保护他不受死者的亲属的袭击。

 长篇影评

 1 ) 行于山中,也是行于善中。

处于困境之中,利己主义是我的生命线。 遇到你的不幸,同情是你我共同的语言。 在我的困境里偶遇你的不幸, 看似坎坷的山路就有了陪伴。 追随着良知的呼唤, 脚步变得那么轻盈。 善时刻在心中留存, 前方又是一座山村。

------------------------------------------------------------------------

 2 ) 我是谁我生从何来我去往何处—-《远离人迹》男主及移民们的人生困境

“对于法国人,我们是阿拉伯人,而对于阿拉伯人,我又是法国人”。时代、出生的困境,个人命运的困局。我是谁?我生从何来?去往何处?哲学上的人生终极三问对世人发出的灵魂拷问,对生存在夹缝之中的男主而言,更为沉重难解。记得在哪看到对这三道经典哲学难题有这么三个回答:“我是我”,“我从我来”,“我往我去”,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从我出发,认识自我,坚持自我,“我是我”;身心合一,言行遵循身心,“我从我来”;不管出生在地球的哪个地方,不管生活在家乡还是异乡异国,不管身处同族之中还是异族,在内心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不扭转本性迎合环境和人事,不管世事变幻一生做自己,“我往我去”。男主生活在那样分裂的社会族群中,生活境遇是那样的困窘,随时面临着生与死的选择,他一概以自己的人生信念作出选择,向善而行,向死而生。这样的人是跨越了国籍种族的,他首先是一个人,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3 ) 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

版权说明:内容来源网络,本文仅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告知,联系删除

  • 是只有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荒谬,还是荒谬永远存在?一部好的文学或影视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它应该充分揭示世界的荒谬和人性的复杂,且在道德和意识形态上具有包容的态度。
  • 世界如此荒谬,人性如此多变,面对这一切,我们选择“不选择”,这是一种观世相的态度,到头来也是一种理性且包容的方式。
  •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加缪之于生活荒诞性的深刻表达,而其中亦不乏加缪个人的影子。影片所传达出的思想和内容而言,它跟加谬的人生有诸多暗合之处,而影片也对加缪思想作出了充分且完美的影像化诠释。

(以下全文转载于微信 原创 芳州 寻找局外人 3月1日

《远离人迹》(Loin des Hommes) 是2014年由大卫·奥霍芬导演的一部电影,依据加缪的一个短篇《来客》改编而成(在上海译文的《加缪全集·小说卷》里,这一篇题为《东道主》,由丁世中翻译。),背景是1954年阿尔及利亚的民族冲突升级为战争的年代。主角达吕由维果·莫腾森Viggo Mortensen扮演,一个阿尔及利亚乡村教师,本来过着离群索居的简朴平静的生活,一天,警察带着一个杀人犯(是个阿拉伯人)到访,请他将犯人带到边境城市交给当局。

这个短篇我之前读过,其中的“加缪”气质在于,从头至尾并没有多少事发生,主角明确拒绝命令。“要我交人,办不到。”可是警察交到他手里就走了,他不得不收留了犯人一个晚上,给他吃喝,给他睡觉的地方,第二天将他带到了城市边上。在这里,他指着前面的路告诉犯人,边境的警察局就在那里,你可以去自首,但旁边那条路通向沙漠,你会遇到游牧的部落,按他们的规矩他们必须接待你。

电影的故事要更复杂丰满一些。阿拉伯杀人犯的杀人动机、为什么不逃甘愿就死,做了一些交代;乡村教师带着犯人上路后,遇到了民族解放阵线的人,被扣作人质。但从中竟遇到了老战友,此时我们发现乡村教师其实曾经也是军人,他们在二战意大利战场共同服役过,他选择成为教师,而其他“阿拉伯血”比较多的人现在成了“叛军”或“恐怖分子”。

老战友老部下告诉他,你必须选择一边,达吕拒绝做这样的选择。战友对他说,我敬你如同兄弟,但如果必须要杀你,我会动手的。

结果这一小队人遇到了法国军队,惨遭屠杀,甚至在已经投降的情况下也被杀害。达吕作为人质,加上有退伍军人的身份和欧洲人的外表,逃过一劫,他直视法国军人:你杀害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人,这是犯罪。法国军人轻松地回答:这是命令,我只是在执行命令。达吕说,但这是不对的。

阿拉伯犯人恰好可以看作达吕的“负片”:他为达吕错杀的一个人祈祷,并告诉达吕,我不是懦夫,我并不软弱。是的,就死是他自己的选择。达吕看到那么多人被残杀,对他吼道,但你还活着不是吗?他只说,对你的学生你也这样吼叫吗?

他们被扣为人质的那个晚上,两个命运不得不交会的人,相互打开了一下心扉。阿拉伯人说自己还没有跟女人在一起过,他问达吕,跟女人睡觉是什么样的?结婚是什么样的?达吕回忆了自己的婚礼,那是美好的婚礼,美好的日子。第二天达吕去为他找了一个女人。而同时,他自己也接受了这里的女人的好意。

终于他们到了城市的边缘。达吕对着阿拉伯人说,不要投降。在小说结尾,达吕痛心地看到,犯人走向了自首的那条路。然而在电影的结尾,达吕看到犯人犹疑了一下之后,走向未知的自由那条路。他微笑了,回去给孩子们上完最后一堂课,之后他也要离开那里了。

Viggo Mortensen在关于这部电影的采访中也谈到,电影中的这个人物,包含了太多加缪的要素。加缪也是阿尔及利亚出生的“黑脚”,有法国公民身份但极其贫穷。此外电影中所有的人物都非常寡言,那种静默的气氛与贫穷一样,几乎是母亲给他的礼物,成为他作品的重要一部分。即使被告知这个人杀了人,他也拒绝先行审判,把人当成人看。当然,还有加缪反对死刑,“断头台”也是他的重要遗产和反复出现的命题。但更重要的,拒绝选择站在任何一边,拒绝战争和杀戮,这是加缪一直以来的态度。他因此与萨特等人分道扬镳,也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保持了好几年的痛苦的沉默,直到他1960年突然离世。

这部小说的原著发表于1957年,我关注到这部电影,却是因为在为《寻找<局外人>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注意到了Viggo Mortensen201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重读加缪1946年美国之行的演讲《人的危机》,再下去就搜到了关于这部电影的谈话。

加缪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美国之行是在1946年的3月底,为《局外人》在美国的首发做准备。他的出版商Knopf为他的新书造了声势,在《出版商周刊》上打了整四版的软文广告,将加缪塑造成“存在主义代言人”,虽然加缪本人一直澄清他不是存在主义者,但美国人已经根深蒂固将他与存在主义连在一起。这场演讲本身,主办方本希望他为美国人讲一讲法国的文学与戏剧的现状,然而加缪却自顾自地讲了他一直最关心的问题,那就是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他发现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习惯于暴力和杀戮的时代,他为美国人介绍了他这一代欧洲人的成长,并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摆脱这种生活在杀戮中的恐惧。如果没有和平,任何人都不会有自由。《寻找<局外人> 》的“使徒在纽约”一章,充满激情地再现了这一历史场景,也因此,2016年的这场重读,作者卡普兰作为特别嘉宾为观众介绍了这一历史。

《寻找<局外人> 》也多处涉及阿尔及利亚的各民族混居的状况。阿尔及利亚是法国殖民地,相当于法国境外的三个省,欧洲人(法国人,相当比例的西班牙人,而且包括不少犹太人)是法国公民,当地人(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多为穆斯林,是没有法国公民身份的。还原加缪创作过程发现,加缪在当记者时候报道过的司法案件后来都为他提供了素材,有不少是基于这种民族冲突的。有些比较严重,另一些,比如启发了《局外人》的海边杀人场景的一次沙滩斗殴,则是日常轻微的冲突。

《远离人迹》中的乡村教师是欧洲人,父母是西班牙裔,在当地人眼中,他是法国人;但在法国人眼中,他是阿拉伯人。这一身份的撕扯,在亲眼看到自己曾经亲如兄弟的战友被屠杀的时候达到顶点。如果不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加缪的困境,也无法理解他说的“假如一定要在母亲和正义之间选择,我选择母亲”。

《寻找<局外人> 》的作者卡普兰提到,她在北非进行走访的时候才深刻意识到,阿尔及利亚人,法国人,美国人,大家对《局外人》这部小说都有不同的读法。比如关于其中被杀的阿拉伯人身份被忽视,作为中国人的我之前就没有意识到这会成为问题。萨义德就很早地对此提出了非常尖刻的批评。

但假如充分意识到《局外人》在讲一个“由于错误的原因被审判、由于任何情况下都不愿说谎而被判死刑”的人的故事,即能将这一令人困惑的主角与加缪一贯的人道主义形象统一起来,这部小说同样是个人的抗争。当然,在1946年这篇演讲之时,法国已经从占领中走出来,加缪已经由于《局外人》成名,在伽利玛工作并担任《战斗报》的主编。受到被占领的巴黎的启发、自1940年起开始写作的《鼠疫》,已经更多占据了他的头脑,并将最终确立他抵抗运动代言人和人道主义旗手的地位。

加缪在美国的这场演讲我在中文书中暂时没有找到译文,但他的1946年《战斗报》上的一篇文章,基本上就是这个演讲的延续,即《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其中有不少非凡的洞见,让这篇文章在今天看起来也是非常切身的。

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是对《远离人迹》这部电影最好的解说。“也许有事业值得人去牺牲,但是没有事业值得人去杀戮。”

说起来加缪在中国受到关注,竟是因为两次疫情。2003年非典时,还有当下,都有很多人重读或首次读《鼠疫》。不知道,读者们都从《鼠疫》中看到了什么?在我看来,《鼠疫》与《局外人》和《远离人迹》一致的一点在于,加缪告诉我们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选择的权利,都有自由的意志。附带说,启发加缪写作《鼠疫》的并不真的是瘟疫,而是战争情况下,被隔绝、孤立无援之中友谊的力量。他给帕斯卡·皮亚的信中提到他考虑的小说题目叫做“被隔离者”。引用一个朋友的话,“那里的鼠疫是比喻,这里的也是。那里有不同的抵抗方式,这里也有。”

加缪的和平主义被很多人认为是幼稚,Viggo提到他在法国旧书摊上想要买一本加缪的书时被摊主鄙视。桑塔格坦言加缪的道德有“智性上的弱点”(“多难弄懂的美德啊”)。然而这正是加缪的可贵之处:从虚无主义的深渊跃升至人道主义。苏姗·桑塔格说得好:“卡夫卡唤起的是怜悯与恐惧,乔伊斯唤起的是钦佩,普鲁斯特和纪德唤起的是敬意,但除了加缪以外,我想不起还有其他现代作家能唤起爱。”

 4 ) 凌晨三點

今年到目前為止的最佳觀影體驗!一次心靈和人性的旅行與拷問。我們所謂的正義在某一刻可能輕易地就會顛覆。押送犯人的途中我殺了威脅我們生存的人,我變成了犯人,而犯人竟深感悲傷自责,解下頭巾為亡者做了禱告;曾經一起為正義而戰的戰友,在變化的局勢中成了陌生人、甚至敵人,當立場不同,你所謂的正確、正義,是不是只是你的選擇;當去往刑場的最後一個分叉口來臨,你是選擇屈從于他們所謂的正義而奉獻自己的生命還是願意給自己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如果一個人殺了人,心中沒有悔意,沒有善良,沒有感知,就算被所謂的正義殺掉又有何意義?如果一個人迫於某種壓力殺了人,心中虔誠的悔過,感知主,傳遞善良,那他能不能有一次改頭換面重來一次的機會?我們所謂的正義,只是我們的立場。

 5 ) 一场被加缪预言的战争

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曾于1954年写了一则13页的短篇小说《来客》,3年后收录于其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放逐和王国》当中。同样是在1954年11月,反殖民争独立性质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全面在该国的民族解放阵线和法国殖民军队间爆发。

因此,这则发生于短短一夜,关于一个宪兵抓住一个当地杀亲凶犯,将其移交给一位法裔乡村教师,要求送往附近城镇进行判决的故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了战争的不可避免。

导演大卫·奥霍芬将这则短篇进行了时空向度上的双向延展,大肆删减了宪兵角色,改编成为一个颇具西部片气质的逃亡双雄故事,并以此为脚本,拍摄了自己的第二部剧情长片《远离人迹》。能说流利西班牙语和法语的美国演员维果·莫腾森,成为加缪小说里的乡村教师Daru,而曾在多部法国电影里扮演阿尔及利亚故乡人的Reda Kateb,则是小说中那个因惩戒性族法家规被追杀的Mohamed。原始的族法与殖民地宗主国的法律,部落对凶犯的追杀与法军对游击队的绞杀,一道在尴尬的时间点涌来,成为Daru完成移交任务、Mohamed苟且求生之逃亡路上的可怖障碍。

维果·莫腾森那张坚毅的脸,非常适合荒凉粗犷的北非沙丘,他注定是一个有着暴力前史的狠角色。果不其然,逃亡中的两人落入民族解放阵线游击队之手,藏匿于山洞中时,一位位战士上前敬礼,原来在二战的意大利战场,Daru就曾是这些法国外籍军团的指挥官。如今,他们却成了拼死推翻法国殖民者的革命者。

当然,Daru并不认为自己该是敌人,甚至不该是法国人。他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作为开拓者的父母也葬在阿尔及利亚,这里才是他的故乡。他和创造他的加缪一样,都是登陆北非时有些穿的“黑脚”(pied-noir),这个名单中的真实人物还包括:路易·阿尔都塞、艾迪特·皮亚芙、伊夫·圣·洛朗、雅克·德里达……

他们都曾实打实的是北非土地上的一员,直至1945年5月8日。这一天,盟军和群众在巴黎和法国各大城市乡镇疯狂庆祝来之不易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阿尔及利亚东部塞蒂夫的市民却为着另外的目的走上街头。他们一厢情愿的以为,在把年轻的孩子们送上欧洲战场并付出惨重牺牲代价后,戴高乐理应给予他们独立;他们还要求释放阿尔及利亚人民党(PPA)领袖Messali Hadj。看着游行者挥开“非法组织”PPA那绿白相间的星月旗(现阿尔及利亚国旗)后,监控游行队伍的军警在慌乱中开枪了,并引得住在街边楼上的法国居民也向人群开火,一场混战不可避免的开始了。102名欧洲人被杀死,法国军队随即展开报复,甚至动用了飞机进行轰炸。阿尔及利亚人在屠杀中究竟死了多少,双方数据存在相当大误差,法国历史学家认定只有1500人,但阿方数据却坚持4万5千人。

“突尼斯,摩洛哥,我们可以让他们独立。但是阿尔及利亚是另一回事,这里本来就是法国的地方。”一位法国军官曾如此坚持。而这场屠杀的下令者杜瓦尔将军,在年老后毫无羞愧地汇报工作:“我的决定将独立运动推迟了10年。”

这些年,关于法国与阿尔及利亚纠结关系的出色作品并不少见。2010年的《法外之徒》中的三兄弟,在屠杀惨案过去后,老大成了抵抗运动成员,被逮捕并送到巴黎关押;老二加入了法军参加了越战,被俘后经第三世界兄弟教育回国;老么在地下拳赛中成为最大胆的赌徒。他们从马赛开始,为生存拼杀,最终成为最有影响力的阿尔及利亚黑帮。同年的另一部力作《人与神》,则置于1990年代,战后留在当地的八名法国西多会修士,在政府军和恐怖分子谈判破裂后,成为了惨烈的牺牲品。

而这部置景于同样山区的《远离人迹》,则以一种“明的净化”之高明手法,剔除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而将角色置于一场无力抵抗却又屡屡化险为夷的猎杀游戏当中,甚至心怀善意的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后代,升华成为西部片里常见的患难与共兄弟。只可惜,那注定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加缪小说之外的真实历史,是由铺满荒野的尸首写就的。

 6 ) 《远离人迹》:不平凡的护送之旅

(芷宁写于2015年8月4日)
    影片《远离人迹Loin des hommes》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的短篇小说《来客》,在小说里,加缪再次冷静睿智地向人类的良知提出了种种疑问,也再次表明着他对人性和战争的态度。对比之下,原著显得趋于写实,并相对简洁,而电影的呈现手法既凸显了其深沉文学的一面,又做了符合电影表现形式的添加、延展和升华,令两者相得益彰。
    片中主人公达吕的身份十分尴尬,恰似现实中的加缪,作为在阿尔及利亚出生的殖民者的后代,在法国人看来,他是阿拉伯人,在阿拉伯人看来,他又是法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期间,站在人文和人性高度的作者和他笔下的主人公,也都有着无法选择的两难境地。
    片名叫做《远离人迹》,片中的镜头画面也常常清冽寂静、肃杀辽远到仿佛入了无人之境,可影片所述的剧情却充满了与人类世界相关的各种矛盾、冲突和麻烦,如杀戮与复仇、战争与独立、文明与涂炭、立场与站队等等,于是,在1954年阿尔及利亚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即便有着远离人迹、安静过活、了却余生的初衷,却也不得不与人为伍、与人思虑、与人考量,继而做出自己的抉择。
    影片伊始,主人公达吕的身份是一位小学老师,他在孤零零的山区教室里给当地的阿尔及利亚小孩教法语,而贫穷的孩子们每日走山路长途跋涉来上学以换取拎回家的口粮。达吕这位年纪一大把的男人的生活显得既支离破碎(妻子早逝,他孤身一人居于简陋的校舍),又得其所哉(在教学时这位看上去坚毅冷酷的人有那么点温暖),然而,不速之客的突然登门,让达吕的生活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奥尔德斯·赫胥黎说过:“经历,并非是发生于一个人身上的事,而是他做了什么来应对发生的一切。”达吕是个有着过去经历的人,而他也将做点什么以应对即将发生的事——老实的阿尔及利亚村民穆罕默德选择杀死堂兄而后自首的做法,也是在现实困境与民族习俗的角力中不得不选出的一条牺牲自我以“顾全大局”的路,于是,达吕这杆老枪也不得不再次催马走天涯……
    外形刚毅冷峻的银幕硬汉维戈·莫特森,似乎很适合出演达吕这样的有过去的人,影片给达吕添加的二战时期法国外籍军团少校的身份,似乎也适合莫特森的形象,也让达吕这个人物在片中面临着更为复杂尴尬的境地,如在护送穆罕默德去警局自首的途中,他们先被阿方独立军俘虏,后又被法方政府军解救,独立军中有很多达吕二战时的旧部,他们给他松绑叙旧,而法军敬达吕是二战英雄,还当他是预备役军官,于是,摆在达吕面前的依旧是选边站队的问题。
    维戈·莫特森诠释的达吕,除了眼角眉梢、举手投足间的沧桑溢于言表之外,在性情方面还有些层次感,特别在和穆罕默德的相处中,从起初对其礼貌的疏离,到怒其不争,再到对其处境的感同身受,从一开始的不得不护送,到沙漠里遭遇局部战时的相互关切,再到希望能给穆罕默德提供另外一个选择……而瑞达·卡泰似乎总在法国电影里饰演阿尔及利亚人,他饰演的穆罕默德一出场就仿佛有着精神上的枷锁,他也将人物那起初的绝望到最后的看到些微的希望拿捏得不疾不徐。
    影片在场景的设置表现上有着简约却明晰的美学,如再现独立军被围剿的场景时,很技巧地让观众只听闻子弹的呼啸、看到子弹的击中和人员倒地,缺省了围剿者枪击的正面镜头,却令画面充满了言语之外的东西。另外,该片的外景画面拍摄得美而壮观,将北非苍茫寂寥的山区景色尽收,当主人公改变了一个老实人的人生轨迹,乘夜色返回小学校时,镜头中北非的夜,壮美而苍凉,独行在山脊的达吕像行走在天际间,空中那一轮明月很亮,却也很凄清,令人想起巴勃鲁·聂鲁达的那句:“他就像黑夜,拥有寂静与群星。”
    在这样干净冷冽绝美景色的掩映下,第二天,既是战士又是老师的达吕给孩子们上了他在这里的“最后一课”,是的,达吕人性的良知高于战争,高于裁决,也高于世俗,这也决定着他必须离开……
    史蒂夫·罗杰斯说:“一个人也可以赢得一场战争。”是的,有的时候,可能会发生。
(杂志约稿)

 短评

荒凉、安静却又有种隐而未发的力量,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迎来和平?不再被分割成我们和你们,不再成为祖国里流亡的孤魂。加缪在结尾里写“在这片他如此热爱的广阔土地上,他是孤零零的”,这里却让穆罕默德走向沙漠而不是死亡,也许是想给予这个世界一点安慰。就像达吕最后的嘱托,不要投降,不投降才有希望。

5分钟前
  • AROGUE-
  • 力荐

风暴将至,无人幸免 -- 改编自加缪短篇小说《来客》。

6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故事非常簡單,就是逃命,其間被各路人馬抓捕追殺。但是不會讓人覺得悶,反而一直非常揪心。找的英字不太靠譜,看了一大半才明白哪方是哪方。當年的戰友變成現在的敵人,為何走到這一步,Daru也很迷茫吧。特別喜歡他帶Mohanmed見妓女那裡,逃亡中最美好的溫情。V叔真是什麼語的戲都能接給跪……

9分钟前
  • 烏滌非
  • 推荐

这就是那种越看越觉得好的东西 全片摄影很美 配乐也很灵 慢慢悠悠地走慢慢悠悠的拍 演员情绪展开也都非常充分 导演把V拍的格外好看 有他这样的老师谁能舍得他走呢 我就是最后一天给他亲亲送画的孩子/ 达鲁在这片土地土生土长 却被法国人当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又觉得他是法国人 加缪的作品里总带着这种疏离感和难以belong的困境 这么多年过去了 愈发有了深刻的体会

11分钟前
  • 布鲁粒氩
  • 力荐

VM去年两部新片观感:作为一位熟练掌握了多种外语的演员,他热衷于在异国他乡说着当地语言“徒步旅行”。

14分钟前
  • \t^h/
  • 推荐

“这些奇怪的世界公民,他们流亡在自己的祖国。”

19分钟前
  • s.on
  • 推荐

一部闪着人性光辉的好片。陶醉于采音师录制的各种荒漠中的声音,风,碎石,枪炮,落雨,在最朴素的蛮荒之地,有蓝天,地貌,陋室,石屋。Daru的动作沉默,稳健,坦然地面对险恶的人生。很受用的一课。Viggo的表演张力,在手足举动中非常具有感染力。

20分钟前
  • BlackBird
  • 力荐

短短一夜的行程,荒凉广袤的土地却难掩无处安放的内心。本片摄影大赞,莫滕森的表演完美~

23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1.终于知道了哈伦裤的来历 2.维果和艾德哈里斯越来越像

24分钟前
  • 凤尾狐
  • 推荐

结尾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老师好man!

27分钟前
  • 肥羊1号
  • 还行

3.5 中字subhd.com/a/320136【Blu.Ray.1080p】magnet:?xt=urn:btih:0DFC5FBC3FB0615B5EC16917390816AD98FE0071身份与信仰的矛盾,坚守人道主义信仰等于选择局外人的荒诞,而远离人迹几乎等于没有选择,与其蹲坑自欺欺人不如诗意地跑路。。。

28分钟前
  • Eden's Curve
  • 还行

完全是爱Viggo才撑下来的,一部阿尔及利亚风光片,发现他演了好多风光片:新西兰、希腊、北非沙漠、潘帕斯草原、美国西部还有这部……

29分钟前
  • 小山生桂枝
  • 还行

我的五星电影,简单又干净。在阿尔及利亚,出生在这里的法国二代移民达吕,在阿拉伯人眼里是法国人,在法国人眼里是阿拉伯人,参加过军队的人都加入了反抗军达吕选择当教师不站队;穆罕默德为了家庭抹了堂兄弟脖子,为了终止互相的仇杀,决定在法国人那里受审并死在法国人手里。他们俩人命运不同出生背景不同人生遭遇不同,相同的是同为阿尔及利亚的兄弟,一起在动荡不安里生活。摄影剧情和台词我都很喜欢,这种类似的电影我想起《邮差的白夜》。

33分钟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力荐

我一直把你当兄弟,但是如果明天早上我必须杀了你,我会动手的。

36分钟前
  • Salute!
  • 力荐

貌似过于简单了

40分钟前
  • 杰诺拉泽
  • 还行

远离加缪。

41分钟前
  • 柏拉不图
  • 还行

改得很多。增加了政治和民族的现实,保住了存在主义的气质。Viggo年纪越大越不像美国人了。

44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纵使还没去过北非,却宛如切身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沉默、朴素与荒凉。沙漠中毒辣的阳光和突如其来的暴雨下,好像一切都赤裸得无所遁形。Daru, Mohammed和我有什么区别呢,动荡与和平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都是异乡人,我们究其一生都在思考何去何从。

47分钟前
  • Carpe Diem
  • 力荐

如此看来,「存在主义」之于隔绝于世界,乃是与世间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一刀两断,一种真正的世界主义和英雄主义,为了执守高于人类世界标准的正义而存在,最后又回归于教书育人,真正的导师和先知。

52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摄影真好 环境的沧桑感与无力感与人物的坚毅对比 人皇站在风沙里什么都不说 都很有戏

55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