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科幻片美国2013

主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阿曼达·李尔,布朗提思·佐杜洛夫斯基,克里斯·福斯,克里斯蒂安·范德尔,德温·法拉奇,戴安娜·奥班农,德鲁·麦克维尼,加里·库尔茨,H·R·吉格,让-皮埃尔·维尼奥,迈克尔·赛杜,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理查德·斯坦利,丹·欧班农

导演:弗兰克·帕维奇

 剧照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2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3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4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5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6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3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4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5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6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7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8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9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5

详细剧情

  影史传奇中的传奇。《圣山》后佐杜洛斯基誓要改编科幻小说《沙丘》,目标远大到要改变世界,改变思维。他筹组史上最强战队,作实参演有奥逊威尔斯、米积加,甚至达利! Moebius 当年的分镜图接成一个长镜头,满足何止影痴,更可确定随后而至的,从《异形》到《普罗米修斯》,都活在 那巨大魂魄下。佐杜洛斯基激情澎湃现身说法,「我强姦了原著」,谈组班过程奇情过瘾。筹备两年大洒金元,荷里活却步,巨作成泡影。献身的幕后战士,尔后在无数科幻片大放异彩。影痴必修的一课。

 长篇影评

 1 ) 说说几点本片有意淡化甚至无视的事实,以及我的看法

首先说事实:

1.佐杜洛夫斯基(下称佐杜)在决定拍沙丘之前,虽然因其导演的《圣山》、《鼹鼠》有了一定知名度,但这些片子的内容和科幻并没有什么关联,而在是在他的沙丘项目流产后,他的片子也没有与科幻有关系的。他甚至在本纪录片中亲口承认,他当初想要拍沙丘纯粹是因为其原著小说当时卖的很火。

2.在本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佐杜都在眉飞色舞的讲述他是怎么拉拢那些牛人的故事,而不是电影本体。即便涉及到电影本体构想的部分,也大多是诸如飞船,服装之类的草图,至于剧情部分,仅从本纪录片所提供的信息来看,佐杜会原著小说进行“强奸新娘”(本人原话)般的改动,以及最后那个“一个保罗倒下去,千万个保罗站起来”的革命英雄式结局。(关于这个结局的局限性,我会在后面自己的看法中详细讲述)

3.为了让艺术家达利出演皇帝,佐杜答应了其提出的“10万美元每小时”的历史最贵片酬(之后甚至提升到10万美元每分钟),同时还答应了达利在片场布置“燃烧的长颈鹿”之类的诡异要求,而本片的预算据佐杜所称仅有1500万美元。

4.为了拉拢奥逊威尔斯出演哈克南公爵,佐杜在威尔斯本人明确表示对沙丘原著小说及本电影项目没有任何兴趣的情况下,提出了“聘请其最喜欢的厨师到片场,让他天天吃自己喜欢的菜”的条件,这才让威尔斯同意出演。然而威尔斯尽管因《公民凯恩》等影片在影史上拥有重要地位,但70年代时的他早已离开好莱坞多年,艺术创作上也早已大不如前,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过气明星。而他之所以离开好莱坞,除了后期多部影片票房失利,其暴躁且难以与他人相处的脾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5.为了拍摄自己心目中的沙丘,佐杜请了平克弗洛伊德、奥班农、HR吉格尔、米奇贾格尔、达利、奥逊威尔斯等一大票名声在外的人物,而本片的主角保罗的扮演者,他的选择是自己的儿子。而他的儿子无论是在此之前还是之后,其演艺生涯都和自己的父亲死死的绑定在一起。

6.关于本片的时长,佐杜对制片厂提出的一个半小时表示鄙夷,称自己要拍“12甚至20个小时的电影”。然而,在时长如此之久的电影应当在什么样的渠道放映的问题上,佐杜并未给出哪怕是他自己的解决方案。

7.(重点)本纪录片后半段一直在讲述好莱坞制片厂如何不待见佐杜本人,特别是不希望佐杜本人指导的事实,并以此得出“他们都是大傻逼王八蛋”的结论。然而,本片除了佐杜及沙丘电影拍摄相关的人士外,并没有对当时的好莱坞制片厂高层进行采访,探寻为什么他们不待见佐杜的原因。即使存在没有采访渠道或者当事人不愿接受采访的可能性,本纪录片导演也没有在片中向佐杜以及其他人提出这个问题。换言之,本片提供的观点仅仅是佐杜的一面之词。

8.(重点)本纪录片在讲述完佐杜的沙丘项目流产后,立马跳到了大卫林奇版的沙丘上映,给观众一种“好莱坞高层在舍弃佐杜后立刻选了林奇”的印象。然而只要稍微了解过相关幕后历史的话,你会很容易就查到最初好莱坞选择的不是大卫林奇,而是雷德利斯科特,后者是因为其哥哥去世才决定退出沙丘项目的。而在接手沙丘之前,雷德利斯科特刚刚拍了《异形》;而在退出之后,他拍出了《银翼杀手》,两部影片都是科幻电影史上不朽的杰作。

 2 )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以前看《圣山》和《鼹鼠》的时候,当时就想,这是个什么导演啊,拍的电影绝对是大胆而且诡异,这部纪录片就是很好的展示了这位亚历老顽童般的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有着对电影强大的执念与理想,开创了不少先河并且给后来的《matrix》,《银翼杀手》、《alien》等以启迪,看到的80多岁的他依然有着非一般的热忱及想法,向这位大师致敬!

 3 )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Jodorowsky's Dune, 2013

法兰克·赫伯特撰写的科幻小说《沙丘》可谓煌煌巨作,六卷的大体量听上去就让人又敬又惧,遑论通读;而对电影人来说,恐怕更多的则是改编和呈现的巨大野心。1984年,刚出道不久的大卫·林奇就曾借着广受好评的《象人》的余热对《沙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并将之搬上了荧幕,最终结果以惨败告终。尽管如此,他又是幸运的。毕竟,大卫·林奇还有机会完成自己的作品供世人赏鉴,其他一些人却不一定有这样的运气——邪典大师亚利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便是其中之一。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讲述的便是佐氏费尽心力制作《沙丘》,最终未能付诸现实的真实故事。

这样的开头似乎总会给人一种苦兮兮的错觉。然而,《沙丘》的结局固然有些悲惨,导演弗兰克·帕维奇却没有着意渲染那份似乎没有什么说服力的悲痛,而是颇富技巧地展开了佐杜洛夫斯基的记忆图谱,对《沙丘》整个团队的组建和创作过程进行了一番细致而幽默的梳理,比如佐氏和他的制作人是怎样用每分钟十万美元的超高片酬骗得了萨尔瓦多·达利这个金牛男的芳心(其实只给了达利三五分钟的戏份),又是如何假装雇佣一家顶级饭店的大厨让贪吃能喝的金牛男奥逊·威尔斯自愿上钩。当然,除了佐杜洛夫斯基行事风格当中自带的幽默之外,纪录片本身也在这个方面与之契合。就拿剧组说服奥逊·威尔斯一段来说,在其刚刚同意加入剧组之后,一张肉山般的威尔斯(晚年的他与年老的马龙·白兰度并称好莱坞二“人山”)举着酒杯嘿嘿直乐的照片就赫然出现在眼前,直可让人笑破肚皮。

故事的结局来得干脆而有力:毫无意外,佐杜洛夫斯基失败了。面对佐氏“二三十小时”的巨型史诗级影片,制片公司根本没有可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从墨西哥而来的无名小卒身上。要知道,六七年前耗资1050万美元之巨、时常不到三个小时的影片《2001:太空漫游》都已经让制片方米高梅公司处于崩溃的边缘,而《沙丘》的要价是1500万美元。“这部影片没有被制作出来是因为人们害怕它”;或者说,好莱坞根本没法再次承受手法如此先锋、想象如此大胆的启示录般的作品,所以梦想终究化为了泡影,永远停留在了纸面上,哪怕连那本静静躺在桌子上的分镜脚本差点摄去了几大片场的魂魄。另一方面,人们也有理由怀疑佐杜洛夫斯基的能力。不过事实上,如果看过佐氏六十年代的影片《凡多和莉丝》(1967)和恰在《沙丘》之前的《鼹鼠》(1970)和《圣山》(1973),这种顾虑也会被彻底打消,因为佐杜洛夫斯基邪典影片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不按常理出牌的镜头调度和其中深刻而朦胧的宗教意味,恐怕时至今日都难有出其右者。《沙丘》所需要的,正是所有这些的结合。

“我们兜里的魔鬼,这些不可置信的金钱!它们什么都不是!这些纸片里没有任何内容!……为什么我不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84岁的佐杜洛夫斯基对着镜头怒吼。一个艺术家的高尚、激情与无奈,似乎就在这一瞬间跨越了时间的罅隙,重新依附在这尊似乎再未有过生气的躯壳之上。讽刺的是,《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虽然入选了2014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初选名单,但随后便在争夺五强席位时败下阵来。佐杜洛夫斯基在好莱坞-奥斯卡的双重“失利”无疑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这不免让人想起佐杜洛夫斯基1973年拍摄的震惊世界的作品《圣山》中的一段绝妙的自我嘲讽:当一群圣徒义无反顾地远离了圣山脚下一个外形寒碜的酒吧时,主人抓耳挠腮地大叫说,“我建造了学院!你们可以每年赢得一次奖杯!白痴,你们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你们本来可以创造历史,但现在我们会忘记你们!”

在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结尾,保罗为全人类牺牲了自己,但他其实并没有死去,因为作为全人类的弥赛亚,保罗已经降临在了每个人的头上,所有人开始高喊“我是保罗”,恰如佐杜洛夫斯基梦断《沙丘》,但《沙丘》却拯救了科幻电影,成为了所有软科幻电影的“救世主”。从《星球大战》、《终结者》到《决胜时空战区》、《超时空接触》,直至新世纪的《普罗米修斯》,所有这些无不继承着佐氏《沙丘》的衣钵。“我的一生都在创造,成果随之越来越多。人的头脑就像宇宙,一直不停地膨胀。”佐杜洛夫斯基这样说着,思绪仍在“红移”。他的新作《无尽之诗》,也在无尽的“红移”之中,缓缓写就。

 4 ) 酒神的胜利

因为看《异形》的时候想起吉格这个牛人,然后就又想起这部片子了。起码四年前,观众们还很遗憾地球上没有拍成这个版本的《沙丘》,都是万恶的好莱坞和商业电影体制造成的……云云。

其实呢,本片完全是个喜剧,开头十分钟就能让人笑哭。男主怀揣着一个超级庞大的纯艺术家的自我,霸气地碾压了“电影协会”,打破了所有的行规,拍出了“让人疯掉”的处女作。这案例如今大概率会被视为一个“走野路子”的反面教材——那么多人老老实实上电影学院,毕业后从助理当起,累成狗还成天被喷拍的是烂片。一个搞先锋戏剧的,连啥叫场面调度都不知道,就拍出神作了。气人不?

这种争议,在艺术史上屡见不鲜。也许一个非专业人士不受规则束缚,天马行空的狂想,能为某种艺术带来出人意料的创新,但业内对这种“天降伟人”总是抱有明里暗里的不忿和怀疑。如果像毕加索那样,先有扎实的学院基础,再随心所欲,那还说得过去。但佐杜洛夫斯基是纯粹的半路出家。在六七十年代的迷幻文化里,还能容下这种折腾。等科波拉、卢卡斯、斯科塞斯这一批科班生毕了业,这种“跨界人士”就只能玩纯粹的小众文化了。

确实有些事,也只有这种人才敢想——比如他为计划中的《沙丘》构筑的华丽梦幻碉堡天团组合。神经正常的制片人肯定做梦都做不出来。或者说,他们觉得做这种梦也没用。在电影这门“造梦工业”里,如何把梦变成现实,才是最关键的那一步。无数的片子,就因为演员的档期调不开,永远失去了最佳的角色人选。这损失并不比没请来达利和威尔斯更小。

无可奈何,这是一个属于日神的宇宙。它决定了这个世界上只会有卢卡斯的《星战》,而不是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对这一点觉得无法接受的人,可以去看看《狂怒之神》——纪录雷利·斯科特拍摄《普罗米修斯》的超长花絮片。之后再想想,除了找吉格和莫比斯画设计图之外,接下来那一大堆繁琐至极的制景、选角、服装、道具、混音,以及一环扣一环的流程,是不是靠见面抽一根大麻再侃上一天就能搞定的。

实际雷导的一生最有资格吐槽:快40岁才开始拍长片,认认真真地干,却总是碰到坑爹的制片人和公司的暴力剪辑。《天国王朝》稀里糊涂丢了一个钟头,逼得影迷把等待“导演剪辑版”变成了一种习惯,像《黑金危机》这种拍好了却被喷一脸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甚至养成了自觉的抠门,访谈里总在磨叨“用电脑特效会多花钱”(即便如此,片方还是认为《普罗米修斯》不够商业,因此影响了《契约》的剧情走向)。在如此不友好的现实里,艺术只能磕磕绊绊地前进,而不敢指望一飞冲天的运气。像佐杜洛夫斯基这种灵魂导演,虽然能爆发出突破性的灵感,但没人敢在他们身上押宝——毕竟,用摄影棚要掏租金,裁缝、道具师和木匠的工资也得有人付。这些事,都得靠那些“没用的纸”来解决。再说,想象力爆棚逆天拍出来却不堪入目的例子不是没有——参见肖恩·康纳利主演的《萨杜斯》。

而酒神也没必要非得和日神正面怼。在迷狂之中,祂被信徒撕碎,用血肉滋养葡萄藤的形式复生。真正具有价值的精神创意,也完全可以将艺术基因融入那些更具执行力的项目内。由此,后来出现了从《沙丘》的班底衍生出的《异形》,还有其他一系列科幻片和漫画。在有了CG技术的今天,让维伦纽瓦这样的成手来再启动这个项目,也是更有底气的选择。当然,世上没有达利和威尔斯了。但演一个胖子男爵和一个话痨国王真有必要这么奢侈吗……还是拉倒吧。

 5 ) 散失在宇宙的碎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自己创造灵魂

佐杜洛夫斯基如是说,电影对他来说不是一项产业,而是跟绘画,文学等等一样,是一门艺术.

电影是探索灵魂的,打开思索的.

你还在看星球大战吗?你还在膜拜异形,银翼杀手吗?你想看到有可能媲美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大作吗?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就是在尝试创造一个先知,改变全世界的思维,一场革命。



电影的构想

在鼹鼠和圣山的成功之后,佐杜洛夫斯基与法国制片人Michel Sedoux在策划下一部影片,当Sedoux问他想拍什么的时候,佐杜洛夫斯基说“

“沙丘!”

但其实他当时并未看过那本书,只是本能的觉得沙丘的题材和哲学性适合他的下一个目标。


通过沙丘,他希望能创造一个能改变年轻人的思想的先知,一个艺术上影史上的神灵。


在视觉艺术上,佐杜洛夫斯基也野心满满,他希望能通过科幻的特别题材,让观众能完全体验到LSD致幻剂所产生的心灵效果,却完全不需要服食LSD,仅单凭视觉艺术。

在哲学上,他希望沙丘能是每个人精神上寻找、探索的旅程。

没错,这将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他应该是神圣的,自由的,崭新的,打开人们的思想。





如果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拍成了,会是什么样的一部片子?


佐杜洛夫斯基是个相当的伯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构想,四处寻才能的艺术家,而到最后他的主力团队,分镜画师Mobieus,特效师Obannon,建筑,机体设计的Chirs Foss在70年代当时都还是崭露头角的新人,整个团队里年纪最大的是佐杜洛夫斯基自己。

他拒绝了为2001太空漫游制作特效的当红炸子鸡Trumbull,只因对艺术理解的不一和难以忍受好莱坞大牌的特有虚荣和专制,但他却不怕运用资历尚浅的艺术家们,反而很热情的激发鼓励他的团队的创作灵感,并引致它们创造了许多叹为观止的设计,并因此开始受好莱坞关注器用。

影片的开头佐杜洛夫斯基设想出浩瀚的长镜头,他企图超越奥逊威尔斯在历劫佳人的片头中经典的长镜头。

也许佐杜洛夫斯基就是那些年轻艺术家们的“cult leader”,他无时不刻的鼓励和启发那些艺术家的自由创作,支持他们去开辟新的创作。






达利——银河的帝王




佐杜洛夫斯基觉得帝王一角色非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莫属,于是寄了一张“倒吊的人”的塔罗牌给达利,希望他能够参演,达利很欣赏,于是奇迹般的加入了沙丘

有趣的是佐杜洛夫斯基和达利间同为艺术家的竞争关系和调侃。

在最后确认是否参演之前,达利开玩笑跟佐杜洛夫斯基说,我跟毕加索年轻的时候去沙滩玩,经常看到埋在沙子里的时钟,你呢,有没看到过?

佐杜洛夫斯基回答说“我们见过,但是我丢过很多钟”

好,我们巴塞罗那见吧——达利的小游戏似乎得到了不错的回应






奥逊威尔斯——伯爵

70年代的时候,威尔斯已经隐匿了起来,而且变成了嗜酒嗜食,脾气暴躁的倔汉,许多人劝佐杜洛夫斯基威尔斯的脾气可能很难驾驭,但佐杜咯夫斯基敬仰威尔斯的才华,也觉得现在的威尔斯跟沙丘中的伯爵再合适不过,于是经过几瓶红酒的“贿赂”,成功请到了威尔斯





Mick Jagger——费衣德

虽然觉得Mick Jagger是最佳人选,可是当时正在鼎盛时期的Jagger可不是那么好找的,但是机缘巧合,在酒店里偶遇的佐杜洛夫斯基和Mick,当佐杜洛夫斯基正盘算着怎么上前去打招呼的时候,Mick竟主动的自己走了上来,佐杜洛夫斯基直接的问了他你想参加我的电影吗,Mick的回答只有一个词,YES。








沙丘的寓意



佐杜洛夫斯基认为拍电影必须有自己的理解和概念,在必要的时候不忠于原著才能做出伟大的作品。

纪录片内有几处披露剧情及分镜的部分,虽然都仅是片段,充满了佐杜洛夫斯基的个人哲学风格,有很强的启发性

主角paul的父亲Leto是被处罚阉割的人,但是他碰到了他的真爱,充满智慧的Jessica,他们相爱,杰西卡将他的血变成了生命体,而因此怀孕。这就是paul的诞生

“我想知道如果一个人,不是从性的愉悦产生,而是精神的愉悦产生,会是如何”



电影的结局

革命的领头人paul被杀害了

可是他却并不会死


他变成了所有人的意识


他是人人,人人是他


想要消灭paul,必须先消灭我们每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拥有“paul”的意识

当人性之光受到点亮时,大地也会因而改变

沙丘开始变成绿地

森林

海洋

沙丘变成了绿色的星球


她的光仿佛是星球们的救世主


照亮整个星河


如果佐杜洛夫斯基的片拍成了,它有超过2001太空漫游的可能
这部本应在75年上映的史诗级巨作,如果真的被拍出,恐怕星球大战就不会问世,就算问世也不会得到如今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尝试打破一切传统旧观念,打破旧电影产业的电影。也是我认为被好莱坞各大片场商拒绝的最根本原因

也许可以搪塞说,这电影在准备期间就花掉太多预算了,电影的时间太长,没有人肯在影院里呆一整天,不忠于原著

但就像这部纪录片中所说,佐杜洛夫斯基的思想太过超前其时代了,它的野心,它尝试改变,会让即成产业的巨头们产生恐惧,也许,它们只是过度恐惧佐杜洛夫斯基的意向,会将现状都改变,而让他们无法控制。

但是,那本比电话本还厚的DUNE的企划书,在好莱坞流传后,被无数其它电影取去了不同的部分,某种程度上还是呈现到观众面前了。

异形,这部Ridley Scott的经典代表作,用了以Obannon为首的沙丘的班底们,包括Mobieus,还有设计了有名的异形外形的Giger
星球大战中更是到处可见沙丘原案的影子,闪光剑,Luke跟机器人的空中挥舞。



也许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就是"PAUL",他虽然死了,却给后世万千的电影留下了"paul"的影子,paul的精神,仍然存在,沙丘,是一部超越时空的从未被拍摄的电影。


有趣的是因为这部片子,很久没有合作的法国制片人Michel Sedoux跟佐杜洛夫斯才再碰面,拍出了时隔二十三年的新作舞吧现实

 6 )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失望于今年《沙丘》对沙虫的拍摄,我打算看一看这部著名的影史奇迹:1974年,著名cult片(笑)导演佐杜洛夫斯基打算拍摄这部恢宏的科幻史诗,那时候最著名的科幻莫过于《2001太空漫游》,而《星球大战》尚在1977年。他为了拍摄招兵买马,各种偶遇和话术,幸运和命中注定,请到了吉格尔、滚石乐队主唱、平克.弗洛伊德、奥尔逊.威尔斯(《公民凯恩》的导演)甚至大名鼎鼎的达利。这部片子完成了大部分纸上的部分以及选角,但是最终没有人投资,导致破产。其思想、分镜、造型影响了大量日后的科幻电影,尤其是著名的《异形》系列。2013年拍摄的这部记录片即是对佐杜洛夫斯基以及相关制片人的采访。 但我在看到1/4之时就放弃把这部作品当作简单的纪录片了。为什么不干脆直接把它当作虚构电影,讲述一个导演想要拍摄旷世奇作最后失败的故事呢?在这样的故事里,今昔对比,分镜草稿与现实对比,当时的失意和如今的重振对比,再加上佐爷那股压都压不住的兴奋和有趣,实在是精彩至极。我甚至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迷影自指涉电影、电影套电影以及电影史诗——如果这部片子不局限于记录就好了,真希望有一天会有人像拍《灾难艺术家》那样致敬这部电影。 我一定要推荐每个人看这部电影,它切切实实地做到了毫无虚构的现实的浪漫主义,而且是太空浪漫:纪录片风格,一个老人讲述当年想要制造自己的宇宙、星球的故事,为此他费劲千辛万苦,那么激动人心的创作故事,那么美妙绝伦的机智对决,他寻找到能为其效劳的“Worrior”,甚至让自己12岁的儿子练了两年剑,为了让他成为主角,成为帝国的救世主!画出今日都无比超前的飞船、形象,还有疯狂皇帝达利,一分钟要10万美金!全部同意,通通想办法,老爷子讲的振振有词,满脸微笑,所有人都仿佛回想起黄金时代那样,没有表演,没有恢宏壮丽的特效,只有图片、分镜草稿衔接还有陷入理想乡的人们。37年的时光,巨大的流产,传奇的经历,他们的理想已经庞大到把整个宇宙纳入地球人的视野,他们的脑海里一定已经有了无数史诗般的旅程和梦想;而现实中佐老爷子已经有20多年没拍摄电影,其他人则大放异彩,靠着《沙丘》的创意开启了大科幻时代。 我们始终知道这部作品的失败,甚至知道失败的原因,但这些完全不重要,作品结尾处佐杜洛夫斯基被逼着去看大卫.林奇的《沙丘》,他满脸兴奋地说:“我不再绝望,因为它拍的糟透了!”这泯然一笑不是更让人感到那种绝对现实主义的科幻的浪漫主义吗?尤其是如今我们已经能看到维伦纽瓦那略显无味的《沙丘》,怀旧之情便更加明显。画面是简单的采访,但我们却仿佛被来自未来的技术包围,作品的时间线是错综的,是一群想要去往未来的人(如果在今日,他们的创意或许真的可以实现)在他们料想的未来怀念过去对今日的料想,并继续期待着更久远的未来的故事;作品的文本是多重的,采访镜头,采访拍摄分镜稿的镜头,1974年的历史资料,以及些许分镜稿实际做出的画面,这使得空间也有了多重性,再加上经历的传奇本身,以及我们最终也未知的《沙丘》故事(我xx了原著!),更使得虚构非虚构的界限消融,片中洋溢的艺术家的理想主义和克制到冷漠的镜头之对比,更是回味无穷。《沙丘》结尾,保罗死了但每个人都成了保罗,他的意识为所有人共享,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在这个意义上,或许真的是“open the mind”的伟大吧! 佐老爷子最后说:我可以死,他们可以拍我的影片。这当然部分实现了。据说好莱坞当时想让雷德利.斯科特接手《沙丘》,而斯科特后来拍了《银翼杀手》,今日的《沙丘》是维伦纽瓦,正是《银翼杀手2049》的拍摄者。更多的也不用列举。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但或许有朝一日我们可以去掉这层书名号,或者再给它打上一层书名号。

 短评

不存在的電影都從屬夢的領域。那又如何,夢想也可以改變世界。

5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佐杜洛夫斯基把钱拿出来那一段挺动人的

6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非常自吹自擂,但DUNE這企畫的傳奇性確實夠有料讓佐杜洛夫斯基大吹特吹。這組團隊雖然沒拍成電影,但分開後斷斷續續的創作都大紅大紫,異形成了電影經典,墨必斯成了漫畫高人。如果當年還年輕也還很便宜的他們一起搞出DUNE,是不是星戰異形以降的科幻影史都要改寫了?當然,這是逆推後來成就的妄想了。

7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最伟大的失败品

8分钟前
  • RIC
  • 力荐

艺术家真是聚集了各种weirdo和萌点,配乐特逗B,如此伟大的拍片计划好莱坞也是醉了,对比前几天看的frank有异曲同工之感哈哈~

9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这几天的阴霾(尤其是昨晚的女人步上楼梯时)一扫而光:彻底被Jodorowsky治愈了啊!他一个个攻略那些奇形怪状的天才们的过程太搞笑太有爱了哈哈哈~找到那些保持自己的mind在expanding的人是我人际交往生活中的唯一乐趣。

12分钟前
  • 力荐

漫画大神墨比斯,嬉皮编剧奥班农,造飞船的福斯,吃麦当劳的pink floyd,一分钟10万美金的萨尔瓦多达利,异形之父吉格,哈克南音效师magma,大胖子奥森威尔斯……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一个有趣的人终将相遇的故事。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改变这个世界,而他创造一个宇宙。

14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佐爷构思的那个宇宙长镜头如今被吕克贝松在超体里用CG动画完美再现了!!!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佐爷实在是超前了30年!!!看看他组的团队,尼玛太NB了!全是我的本命啊!!没拍出来真是太可惜了!

15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力荐

电影片头引用了奥地利心理学家Viktor Frankl的一句话:"What is to give light must endure burning.",这也是对Jodorowsky的注脚吧!看到最后觉得非常感动,"open your mind! open your mind everyday!"

19分钟前
  • Helicopter
  • 力荐

在豆瓣上标记过的纪录片不少,能看哭的却也不多,这部算是其中之一。本来是一个水瓶座天生就应该去完成的诡异工作,结果梦断好莱坞。艺术从来没有错,错的是善于妒忌和拜金至上的体制。那要妥协吗?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你到底愿意成为耶稣还是犹大。富有激情,十分神圣。

2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希望在某一个平行宇宙,这部属于未来的片子得以问世。祝福他们拥有一个更加绚烂更加辉煌的电影史。

27分钟前
  • tiiiiin
  • 力荐

关注旷世奇片之【死】。“Bigger than 2OO1” 这是一部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但它却永远也不会被我们看见,仅仅因为1500W。看完之后估计每个人心里都有模糊的影像,被佐杜洛夫斯基的梦想和激情震撼,同时也为世界感到深深遗憾。现实永远是现实,特别是他想控制电影的野心,太难实现。 /8.5/

31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暮年的佐杜洛夫斯基拿着故事板,让我看到了“激情”这东西是一辈子的。每个大师都有一部没能拍成的电影,没拍成又如何,那会变成一个封存的梦。庆幸的是,他已经让《沙丘》的文字变成了视觉化的故事板,其概念也影响了后世科幻片。“我会死去,他们会拍我的电影。”看到这句还是很桑感…

3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好好看啊。不过容我黑一句,佐氏《沙丘》如果真的拍出来,肯定不会有这部纪录片来得有趣吧 = 。 = 反倒是这个生动刻画了梦想家和一部不存在电影的电影让观众对那个永恒缺失抱有了无尽且完美的幻想。

38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Jodorowsky编剧执导、Dan O'Bannon特效、Moebius和H.R.Giger艺术指导、Pink Floyd配乐、Dali、Orson Welles主演。看看这都是些什么样的大神妖孽,我能感到纪录片中所有人深深的遗憾,因为我现在也是一样的心情,一部或许能够改变科幻影史、甚至电影史的作品,最终因为资金胎死腹中。

41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力荐

本来没拍成就已经够可怜了……

46分钟前
  • 午叶星
  • 较差

如果这片能拍成,大概是什么样子呢?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米克贾格尔、奥森威尔斯甚至达利的加盟。吉格的设定。当然,也仅是假想。艺术家终究要向资本低头,这就是电影的资本性吧。

5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老头说他想拍一部让观众看着就能感受嗑药感觉的电影……啊,放心,后人帮你实现了好多部,太多部,多得都有点烦人了

53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热血cult片电影人的组团之行。从其对后世的影响看来,好的艺术作品是完全可以超越其形式而延续自身的。不知为何又想到《Southland Tales》了

5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就像最后主创们说的,虽然佐渡洛夫斯基的沙丘没有拍成,但是,以后的每一部科幻类电影似乎都在说“我是沙丘”

57分钟前
  • 伏夏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