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剧情片中国大陆1997

主演:鲍国安,林连昆,郎雄,邵昕,鲍勃·佩克

导演:谢晋

 剧照

鸦片战争 剧照 NO.1鸦片战争 剧照 NO.2鸦片战争 剧照 NO.3鸦片战争 剧照 NO.4鸦片战争 剧照 NO.5鸦片战争 剧照 NO.6鸦片战争 剧照 NO.13鸦片战争 剧照 NO.14鸦片战争 剧照 NO.15鸦片战争 剧照 NO.16鸦片战争 剧照 NO.17鸦片战争 剧照 NO.18鸦片战争 剧照 NO.19鸦片战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08:34

详细剧情

英国源源不断的鸦片输入令道光皇帝感到江山岌岌可危,虽害怕列强,他还是下诏委派湖广总督林则徐(鲍国安)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但腐败官吏与英国商人的勾结将鸦片贸易变得错综复杂,林则徐的禁烟行动从一开始就面临重重困难,英国商人一面假装听命林则徐,一面策划更大的阴谋。

 长篇影评

 1 ) 《鸦片战争(The Opium War)》:天朝第一败【第17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鸦片战争 (1997)

本片获得1997年第17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林则徐销毁压片引发鸦片战争的故事。1838年,清朝道光皇帝杀死林则徐的师傅向他表明自己禁烟的决心,使得林则徐接受了禁烟的差事。于是,林则徐来到广州后查封烟馆,抓捕贩卖鸦片的中国商人,并缉拿收受贿赂的官员,还封锁了英国商人的住所。这一系列措施都有所效果,英国人在英军军官的指示下,交出了全部鸦片。林则徐之后就在虎门销烟,并驱逐了英国人。英国商人们回到英国,准备对中国发动战争。经过多方面的权衡,英国议会同意出兵。一段时间远航后,英国人来到广州,他们发现林则徐严阵以待,就直接北上天津。道光皇帝的宠臣琦善在天津见识了英国人的厉害后,建议求和,慌张的道光皇帝同意如此并撤除了林则徐的职务。琦善与英国人协商时,私自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且赔款。道光皇帝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下令革去琦善的职务重新任命钦差大臣、发配林则徐到新疆,并向英国开战。开战后,中国惨败,死了很多官兵。林则徐在去新疆的途中与琦善话别,并让他将地球仪交给道光皇帝。最后,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香港成为英国的领地。

本片看了两个版本,一个是105分钟版本的外版DVDRip,一个是CCTV6播放的153分钟版本。两个版本内容区别不大,只是稍长的版本多了一些人物过场与对白,以及太过于“中国化”的情节。电影进行这样删减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给外国人看的版本中 有一些书法、古代诗词的场景会让他们越看越糊涂。当然,影片的删减还是影响了电影的完整性,总体来看还是153分钟的版本情节更完整、故事更协调、人物更全面。所以,我主要对这个版本说一下我的想法。

这部电影上学时看过,记得是学校组织的。但是如今再看,却没有任何印象,因此看本片就像看一部新电影一样。就因为如此,这“新电影”给我带来了新感觉。本片给我的感受非常不错,它不仅故事完整、情节流畅、结构合理、人物塑造鲜明,而且对于具体细节也把握得非常好。本片可以说是我看过的中国电影中,最优秀的其中之一。本片已经超越《孙中山》、《开国大典》、《大决战》等主旋律大片,也超越《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中国艺术电影,即使如《霸王别姬》这样的经典它也可以与之平起平坐。总而言之一句话,本片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从大场景到小细节都做得非常完美,是一部佳片。当然,这是要排除那些史实错误的,毕竟这是电影,不应该吹毛求疵。

电影优点有很多,不一一细说了,只说说让我印象深刻的,那就是它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很细致。比如林则徐,从他的言行、谈吐、作息,包括吃饭、睡觉等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他是一个有胆识、有想法且非常正直的官员。还比如琦善,虽然他出场时间不多,但电影将他鲜明的刻画为一个忠心耿耿、聪明、有判断力的老臣,即使他有丧权辱国的行为,可他依然是理智的。还比如,影片对英国人及英国各色人等的描绘同样塑造的非常立体,英国女王的天真与聪慧、商人的狡黠、军人的鲁莽等等。总之,通过本片两个多小时的讲述,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不仅可以真真切切的了解历史,更可以将这些历史人物留在自己的记忆深处。这样一个优点,是中国电影在1997年以前是很少做到的,至少金鸡奖最佳影片中是没有的。

此外,本片还是中国电影中第一次用外国人的视角讲述外国人自己的故事。全片有将近30%的时间是英文对白,而且有很多英国场景,这在中国电影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就凭这一点,本片就值得欣赏,因为它不是中国人一厢情愿的自娱自乐了。本片通过客观公正的角度的展现历史,并让普通观众了解的事情的全貌。这又是本片的一大优点,这也是我看本片之前没有料到的。竟然还能让外国人出演中国电影,这在1997也算新鲜事。

以上简单说了一些电影的优点,下面来说缺点。本片缺点不多,在我来看主要集中在那个公子哥与妓女的爱情上,因为这段情节与电影主线故事没有太大关系。首先,公子哥是一个墙头草,谁让他活命他就帮谁,这样的人物让人唾弃。其次,瞎子乐师是朝廷要犯,还是四品带刀侍卫,这样的情节更是离奇!编导你以为这是武侠小说呢?第三,妓女刺杀英国人的情节更与主题无关,杀了一个英国人就能打胜仗?综合这些来看,电影设置的这段虚构情节太没有意义了,要看点没看点、要情节没情节,只使得电影显得很更加荒唐。哎,编导这不是白费力气吗?以上是电影最让我不能理解的地方,也是本片最的缺点,除此之外电影就没有太离谱的地方了。

通过以上可以看到,本片并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主旋律电影,更是一部好看的历史片。它详细的再现了历史,并将历史人物进行了鲜活的再现,而且故事讲述的张弛有度、引人入胜,这样的电影能不好看吗?因此本片可以称作是谢晋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最好的主旋律大片。只要是中国人,都应该看一遍!

电影拍摄方面很豪华。服装、布景、道具,画面、取景、灯光、色彩等等方面都符合剧情,而且看起来相当大气。尤其是电影氛围的塑造,一种凝重的气息始终贯穿电影全片。可见作为当时纪念香港回归的这部豪华巨制,是花费了很多银两的。不过谢晋也没有白花这些钱,他将本片拍摄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是最近十几年中最好看的古装片。

最后说一下电影主题。关于这一点,只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了——记录历史。电影目的只是记录历史,让后人知道中国耻辱的开始,仅此而已。当然,我们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也熟悉了那些历史人物、当时的生活状态等等。可以说,看本片的目的就是不忘国耻!

本片演员都是老戏骨。男主角鲍国安扮演的林则徐全面而立体,他将林则徐的坚韧、顽强以及愤恨诠释的很到位,而且形象上也给人一股正气,他简直就是林则徐的化身。琦善的扮演者林连昆查过资料知道他也是老戏骨,通过他本片中的琦善也可以感受到他演技非凡,只可惜他没红过就在2009年去世了。其他人都是配角,不说也罢。至于外国演员,他们虽然表现还算可以,但没有一个出名的,同样不说了。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历史片,虽然称不上十全十美,但也可以看作佳片一部。谢晋大导演终于拍了一部我喜欢看得电影,看来他在与时俱进。此外,这样优秀出色电影,只要是中国人就该看一遍,勿忘国耻啊!

序列:0800

The.Opium.War.1997.DVDRip.Xvid.by.StuGIII

优酷网

2012-05-06

 2 ) 《鸦片战争》:一场早晚将至的暴风雨

电影名称:鸦片战争
上映时间:1997年6月
片长:153分钟
制片国家:中国
导演:谢晋
主要演员:鲍国安,林连昆,苏民,郎雄,邵昕,鲍勃·佩克,西蒙·威廉姆斯

为纪念香港回归而拍摄的电影《鸦片战争》是一次重修历史认知的尝试。影片讲述了清道光皇帝决心禁鸦片以整顿朝纲,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于是,林则徐查封烟馆,抓捕鸦片贩子,缉拿受贿官员,封锁英人商会。虎门销烟之后,林更是下令驱逐英人。英商回国后,要求政府出兵中国,以武力打开中国贸易的大门,英议会主战、主和两派议员激烈争论后决定出兵。清军不敌英军,道光皇帝为求妥协撤除林则徐的职务,将其发配新疆,最终,清政府签下《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以往对鸦片战争的讨论总狭隘地局限于其是否是侵略战争,然而,这部电影却体现出意蕴更为丰富的内涵。
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献礼片。该片最大特点在于,没有简单地将英国定性为十恶不赦的侵略者,将清政府定性为腐朽的反动者,而是尽量客观地还原了战争爆发前的历史场景:英国人如何意图与清朝通商,遭林则徐虎门销烟后又如何转用军事手段强迫中国打开大门;道光皇帝如何下定决心禁绝鸦片,又如何为保存江山社稷而签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一个个已经僵化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传统战争题材的电影充斥着脸谱化的侵略者形象,他们十恶不赦,残暴而愚钝;相应地,被侵略者形象也被抽离得只剩下政治符号;而这部影片中,人物塑造得十分丰满。林则徐是一位有胆识、有魄力的忠臣。“忠”成为林则徐的关键字,对恩师忠诚,对所效力的清政府尽忠,对传统文化忠贞不二,将林则徐的成也“忠”,败也“忠”刻画得入木三分。另外一位重要的人物便是琦善,虽然出场时间并不多,但是影片鲜明地将他刻画成一位睿智、忠心耿耿的老臣。琦善和其代表的“主和派”不再是教科书式的反动封建势力,他们虽然行了丧权辱国之实,但却也出于理智的判断。影片对英国人的生动描绘也是如此。作为侵略的一方,英国不再是碧眼红发的恶魔形象。英女王天真聪慧,英国商人狡黠贪利,英国少女真挚善良,英国军人直率而近鲁莽,英国议员理性而雄辩。全片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英文对白,大量拍摄于英国的画面,生动地将英女王的日常和议会的日常搬到荧幕上。将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尽量用较为公正客观的角度来还原历史的原貌,堪称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刻画方式。
    历史事件的造成并非因出于一人之功过,而对鸦片战争的重审和反思的更高视角应立于中国现代化进程来考量,这两点正是该片最为成功之处。不同于以往过于片面化的表现,该片正视到历史的罪名不是由某一个昏愦的帝王或者某几个佞臣承担,恰恰因为还原了“好皇帝”和“忠臣”,才能更深刻地反思到中华帝制的末路和悲哀,民族苦难的深重与不幸。
    1840年以后直至现在,中国处于现代化转型的阵痛之中。传统文明已趋衰弱,如果拒不吸收外来文明的话,坐以待毙绝非危言耸听。传统文明产生出来的人物是道光、琦善之流,林则徐在晚清官场中实属凤毛麟角。林则徐的罢免,表面上看,是因为懦弱的道光和狡诈的琦善为平息英国人的盛怒而做出的妥协;实质上,却正映射了前现代化的清政府“正统”走上末路的大图景。
此外,影片中一出长达十多分钟的英议员辩论戏,细致地再现英国议员如何在议会上民主表决是否对中国出兵,以及一幕看似多余的镜头,一群鸦片贩子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来商议是否交出鸦片——这些刻画英国社会的镜头群像,不仅客观地还原了历史面貌,更体现出一个站起来的大国反思自身的魄力。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仅仅因为我们军事的落后,很大程度上也因为思想观念的落后、政治制度安排上的落后。英国的民主制度深入每个公民心中,反观晚清中国,制度腐朽,帝制文明落后。影片中多次出现鸦片烟雾缭绕的昏黄场景。地方官员作奸犯科,欺上瞒下也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林则徐的“忠”和“正”在整个腐败的官场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令人痛惜。
诚如影片题记所言,“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香港回归,代表着中国结束近百年主权不完整的状态;意味着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因此,我们可以正视和反思这段屈辱的历史。
这部影片生动而沉稳地展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鸦片战争是一场主权和尊严的冲突,更是一场思想和文明的更替。这场战争倘若不发生在1840年,也会在十年后,二十年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到来。只有正视自身,正视历史,我们才能取得进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 历史电影中的佼佼者

第一次看的时候不懂事,最近写东西之余又看了一遍,发现果然是我国历史片中之佼佼者。林则徐的瞻前顾后,关天培的大义,义律的公正与狡诈,诸多贪官及各个小人物都刻画得非常生动。

最有趣的一个细节是,那个公子哥(好像是怡和行伍浩官的儿子)向林则徐呈交怡和行历年行贿记录,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大名在列。然林则徐却斥曰:“大敌当前,用此假冒账册自乱军心”,“你让我一个一个抓,不是广东官场就没人了?”后又当着邓廷桢将此账册烧掉。邓大人随即表态,坚决支持禁烟斗争。《道咸宦海见闻录》里所载日日花天酒地的邓嶰筠如今能当上“民族英雄”,此刻之站队功不可没。

其他历史,应该经过严谨考证,基本还原。对英国人的描述也很生动,不是一味贬低。唯一几个几个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应该是凸显民族气节刻意为之,比如定海县令姚怀祥是投水而死而不是饮刀自尽,关天培是胸部中弹而死,英军并未强攻虎门而是侧后包抄(当时的清朝军队还不知道占领制高点对战斗的意义)。

 4 ) 关于《鸦片战争》的个人思考

“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剧照上如是说。谢晋导演的名字最近真的老是出现在我眼前,5.20的时候,刚看了《牧马人》,看完后决定以后找对象,重庆江油人优先.

鸦片战争的背景是英国源源不断的鸦片输入使得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动摇了清朝统治的经济基础。道光皇帝深感忧虑,于是下诏委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但腐败官吏与英国商人的勾结使得鸦片屡禁不绝,道光十九年六月三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指挥销烟,百姓拍手称快。英国回国商人拿此事大做文章,装备精良的英军从珠江口直下塘沽,对华宣战。在经历了定远失陷等一系列失败后,道光皇帝明白了孱弱的清军不可能战胜英军,遂把一切罪过推到林则徐头上将他撤职,又派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去与英方讲和,酿成历史悲剧。

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基本结束,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而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没有一点大规模工业化的迹象,清政府每年国库收入不及英国收入的三分之一。英国在不断的向外掠夺扩张的过程中,借助工业革命的成果组织了一支精良的武装力量,而鸦片和腐朽却严重影响了清政府的武装力量。因此,在经济总量、军队素质,战争动员能力的绝对劣势的条件下,面对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我们失败。我们失去了香港,失去了部分经济主权。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自古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眼中只有利益,而没有礼义。中华民族不可避免的走进了至暗时刻。

“落后就要挨打“是”要“而不是”该“。清政府的腐朽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不是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原因。英国挑起战争的真正原因是贪婪。时至今日,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仍然未改,但是我们伟大的国家已经拥有了自保的能力。我们的国家已经有利刃可以斩断伸向我们的魔爪。未来我们要不断的发展、不断打磨它。不是要将这份痛苦施加给其他国家,而是要让这种痛苦永远的远离中国。

共同努力,愿我们相聚于祖国腾飞时。

 5 ) 说点相关的或者不相关的

这是一部政治献礼片,所以就不值得过度解读了。但是意外的上了豆瓣电影热映列表,就忽然勾起了我一些记忆。

多年前在某个已经消失的小众论坛上曾经和某人谈论过鸦片战争前前后后的一些事情,鉴于该网站的特殊性,当时参与者多是批评满清的无能与无知,批评林则徐的傲慢与“可笑”的言行。

然而求诸史料,毕竟不能截头去尾,满清固然无能,但是它的自我封闭,更多的原因并不是畏惧交流,而是没有需求。

也有很多人嘲笑林则徐以为鬼佬“一日不饮茶即便秘”这类言论,但是林看到了鸦片战争的根源,是鬼佬要借鸦片贸易之手扳回茶叶贸易导致的巨额逆差,而且林的“便秘论”如果联系上下文看也很显然是对鬼佬的戏谑。

研究评判历史,首先不能带入个人感情,其次不能带入现代观念,必须能站在当时的世界背景下看待问题。诸多人批评林则徐不了解对手,这是事实,但不是林则徐个人的错误,而且林在战争开始前即开始的《四洲志》编译工作,说明林认识到己方不足,并采取了(虽然不甚有效的)应对措施。而《四洲志》与后来风行东瀛的《海国图志》是什么关系,也无需多言。

所以纵观林则徐,他算不上国之梁柱,也不是应对鸦片贸易的合适人选,更称不上将才,但是他的头脑是清晰的,应对也不算失当。只是限于当时满清的愚颟腐弊,将任何人置于林的位置上,都是断然没有胜算的。

批评者还经常指责中方(满清)当时行为不合“国际惯例”,这也是个很奇怪的理论。这“国际惯例”之类的,有得到中国认同么?你强行要来中国进行贸易,那么中方如何征税,如何处置,难道你鬼佬不应该遵守么?欧洲的绅士标准,果然就是到了何处,何处即为欧洲领土么。

对于鸦片和相关贸易,中方早有令禁,至于执行的如何,那实在是次要的(中国历来如此)。但是不能据此说中方没有法度,而可以任鬼佬妄为。类似的问题还有,这满清确实是与世界上诸多的“文明”和世界发展方向相悖,但是以此为理由对满清动武,又是什么“道理”呢?

至于后来满清一败涂地自认孙子,承认接受各种条款,那就另当别论了。

 6 ) 回憶“香港”

By 書評之亂

魯迅在《吶喊》自序裏說:“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一個人慣於發掘記憶,沈浸於記憶,便是衰老之征。但是,如果能夠像金魚那樣記憶只有七秒,甚至果真隨時忘卻記憶,大概正常人類是辦不到的。多數人更傾向於對記憶進行選擇、解讀、改寫,然後再記憶,以求得心理上的完滿。

曾經在歷史課本的鴉片戰爭章節裏,讀到過被割讓、被殖民香港;在井噴式的各類港產電影裏,無數次看到過光怪陸離卻又魂牽夢繞的香港;在黃霑、羅文、黃家駒的中國題材歌曲裏,聽到或具象或抽象但態度迥異的香港味道,或者說是香港不同世代的大中華認知。

記得從內地改革開放之初,一直到九十年代,打扮新潮、洋派、風格另類的有錢人,或者看上去有錢的人,都會褒貶不明地半天玩笑地被稱為“港商”。大約正是“港商”的這股風,把蛤蟆鏡、花襯衫、喇叭褲、尖頭皮鞋的流行風潮刮遍神州大地。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當時我還在上小學,學校組織所有學生看謝晉導演的電影《鴉片戰爭》。影片制作之精良、特效之逼真、表現技法之嫻熟,讓看慣了《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一類抗戰片的我們,大呼過癮。至少這部“抗英片”裏飾演英帝侵略者的都是真正的高鼻梁、黃頭發、藍眼珠的“英國鬼子”,嘴裏說的是大家聽不懂但至少看起來相當地道的英國片子。

電影的詳細情節已經記不清,有印象的倒是有幾點。其一,片中飾演林則徐的鮑國安,在當時央視熱播的歷史劇《三國演義》中,將曹操狡詐多疑、心狠手辣的奸雄形象,演得極為傳神。以至於,在看《鴉片戰爭》時頻頻出戲,還以為曹操穿越了。其二,片中一位華人男翻譯戴著假辮子上街,被差人識破,隨即被判處絞刑。正要行刑的時候,與翻譯相識的一位英國女孩聽到呼喊,最終拜托英國人將其解救。其三,電影裏一位青樓女子被官府送往英國軍帳,也許是出於對侵略者的義憤,正在寬衣解帶之時,她用剪刀刺傷了一名英國軍官。結果,這名愛國女子被官府綁在一塊大青石上,沈塘。

當然,印象最深的肯定是林則徐虎門銷煙後,英國議會對是否給報復清王朝的軍事行動撥款,而進行的論戰。有人說,英國人從未對清王朝進行宣戰,而只是報復(reprisal)。但是,無論如何,這場“報復”是以戰爭的形式發生了。從此,天朝在國際舞臺上受盡屈辱,百姓自然也是,哪個朝代都是。時隔多年,再次看到電影《鴉片戰爭》中鴉片販子舌戰英國議會的橋段,仍讓人唏噓不已。

議會一開場,反戰派議員頻頻發言:“中國有四億人口,如果在歐洲早就分裂成上百個國家了,但是他們始終都由一個皇帝統治著。說著一種語言,這不很可怕嗎?和他們通商不是比作戰更明智嗎?

“英國有世界上最強的工業,中國有最大的市場。如果每個中國人的襯衣加長一寸,全英的工廠就要忙上三十年。

“先生們,我知道兩個奇怪的名字,孔子和莊子。他們是兩千年前的中國人,他們的思想比蘇格拉底和亞裏士多德還要深刻。我們要用幾代人的時間才能理解他們,理解中國。在北方他們有一道長城,在南方他們有很長的運河,他們是偉大的民族,即使在沈睡時也深不可測。我們也許可以戰勝它,但卻不可能征服它。我這輩子有個願望,要去中國看看,但是我寧可遊過大海,也不願坐軍艦前去。”

可是,正當反戰派占據上風時,電影的核心人物之一鴉片販子登場。

“尊敬的先生們,我來陳述一群英國臣民的困境。中國人用封鎖和饑餓,迫使他們交出貨物,予以銷毀。他們被趕出了廣州,困在海上。船上沒有水、食物和藥品,船在烈日下海上飄流。我不得不把女兒留在那兒,因為她病倒,無法同行,我怕再也見不到她了,但我們的國旗仍在桅桿上高高飄揚。先生們,你們的國民慘遭傷害,期望你們主持正義。”

打悲情牌、煽動民族情緒,這兩招馬上奏效,議員們都安靜了。接下來,鴉片販子拿出了殺手鐧。他給議會送上了三件“禮物”,青銅鼎、玉瓶和瓷瓶,一件一件地向議員們講述它們的含義。

“這是中國兩千年前的青銅器,上面刻有神靈的圖案,代表他們最高的理想。青銅器是當時最堅硬的金屬,從那時起他們稱自己為漢人。

“這個花瓶是整塊玉制成,是唐朝的玉器,那時中國最輝煌的時代,也是世界文明的頂峰。

這是當代中國的藝術品,就像清朝的形象。豐滿、渾圓、驕傲,瞧不起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它身邊的銅器和玉器。它滿身自以為是,但只要輕輕一碰,它就會粉身碎骨。這就是我獻給他們的中國(瓷器)”

“啪——”鴉片販子輕輕一推,瓷瓶被摔得粉碎。最終,1840年4月10日,英國議會以271票贊成,262票反對,通過對華戰爭撥款。

作家陶傑被封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的文章我常看,融貫中西,話語亦莊亦諧,時不時能讀到一些真假難辨但頗為有趣的典故。但是,同時我又很反感他文中無原則的民族虛無主義傾向,動不動就把中國的問題歸結於人種不好、基因有問題。這種所謂的極端的“崇洋思想”,抑或他自稱的“崇優思想”,其實是放棄邏輯與思考的犬儒範兒,和五毛黨、自幹五媚上、獻菊一樣懶惰、一樣無節操。不過,如果剔除這些瑕疵、毛刺,陶傑的一言半語倒是不時能讓人產生共鳴。

最近一期《蘋果日報》的副刊上,陶傑發表名為《山本五十六》的專欄文章。同情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出身劍橋,卻不得不與當局同流合汙的尷尬處境,將其比作日本二戰時期主張和平而不得,最終投入戰爭的太平洋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文末,陶傑說:“在東條英機的內閣中,山本五十六也是局外人,但他可以辭職。不辭職,就要為東條英機一起殉葬了。只要你讀過歷史,就會透澈於世界,因為人性不分世代,其賢愚與優鄙的分別,哈哈,都是一樣的。”想一想自己對香港的認知歷程,再回憶一下《鴉片戰爭》這部電影,我也有此感。

 短评

“如果我是林则徐,我也会把鸦片销毁,而现在,不是鸦片的问题,也不是商人的财产,更不是英国的尊严,而是如果别国也学中国,避免自由贸易,一年后英国就不复存在,这才是必须出兵的理由。谁能拥有中国,谁就拥有十九世纪……”维多利亚女王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一言蔽之。谢晋大师之作,比教科书深刻!

3分钟前
  • 半路
  • 力荐

很早看的,印象中这片子的OST很不错~谁有收藏么?

6分钟前
  • 卡羚
  • 力荐

我们不是来求和,是来赐和~

7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谢晋周旋于主旋律与作者意识间的一次大手笔,编剧团队极其华丽,剧情上也能胜出大部分中国近代史作品。

9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这样篡改历史真的好么?我们总说其他国家篡改,我们自己也不能无中生有吧,有些地方还不错,直接没给一星。

11分钟前
  • 臣本布衣
  • 较差

面对屈辱的历史,每个人都是悲伤情的过客,林则徐和琦善都是配角,连道光皇帝都是,愧对先皇列祖的那泪流满面的长跪中,偌大的国度陷落了。

13分钟前
  • 大灰狼
  • 推荐

时间很久了,只记得自己看过,对丢炸弹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15分钟前
  • 咖喱老人
  • 还行

时值香港回归之际,为国献礼而拍的片子,谢晋作为大陆公认的一代名导,完成得中规中矩,基本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勾勒清晰,而又没有完全从主旋律的立场出发谈论问题,这点颇为难能可贵。鲍国安的林则徐刻画得不错,电影中的人物也基本能够将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热血悲壮的结局也足以令人深刻反思

20分钟前
  • 润物
  • 推荐

不知道说什么 最近正好在做十九世纪早期嘉道年间的各种文化文学问题 尤其以英帝国的接触最为显著(沙俄也不赖) 无论是其带来活字印刷传教还是其依赖鸦片烟通商 再加上夏秋以来某村不断飘动的米字旗和花旗 心里非常不是滋味。无论是林则徐、魏源还是龚自珍,在那个初次与西方真正交手(明对葡萄牙基本上是全胜战绩)的历史时刻 各方的态度和抉择 从被英国人收买的官员到流氓鸦片贩子从想尽办法抹黑辉格党的托利党众到坚定硝烟的大清臣众从以武力维持本国贸易与经济的首相到显然自居甚高以施舍礼让为气度而浑然不知在新国际秩序面前直落下风的道光皇帝。参考最近的一些研究其实这场战争胜负远没有那么确定 就好像半个世纪后的甲午 问题还是出在情报和理念这片子也强调了英国人对中国情报的掌握迅速、翔实,其中郭士立的情报最为重要,这点美国学得很好

23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力荐

短评被删后补记:林则徐和奇善只不过是棋子,清皇帝那一跪焉能辞其咎?7.7

27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套着主旋律的紧身衣,导演能发挥的地方真的很少,导致片子寡淡如水。但谢导还是尽可能地保持艺术态度,没有丑化英国人和满清官员,并也努力刻画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对这场战争的影响。

30分钟前
  • 阿笨猫
  • 还行

电影中的气氛窝囊至极,片尾那在列祖列宗怒目下哭泣的道光,何尝不是我们这背负泱泱五千年文明却又不得不被漫天大雨淋醒的国人们的化身。可是怪谁呢?似乎需要找一个人来怪罪,是琦善?是道光?是何家?是被描述成色狼的颠地和义律?抑或就是林则徐?或许历史上,林则徐从未有机会给琦善理一理披风,电影虽然对琦善也极尽贬损,但是在这一刻,是给了那个时代一个和解——正如琦善大人说:“大清国的灾星到了!”这大清国是终究一定要亡的啊!

32分钟前
  • 丑嘴唇
  • 力荐

原来香港是这么丢掉的。整部电影让人看得心酸,无奈呵... -- 2008-12-28

37分钟前
  • ly莉
  • 还行

kill the chicken to terrify the mokey~哈哈

42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还行

我关于童年电影的回忆,停留在厂里职工电影院橱窗里那张鸦片战争的海报。时隔接近20年后有一次路过早已不是家的家,那座职工电影院已经成了危房拉起警戒线,里面瓦砾成堆,我钻过警戒线进去看了看,橱窗玻璃都不在了,那幅鸦片战争的海报还在!全然已褪色模糊,我忆起20年前看电影的那个夜晚……

45分钟前
  • 以嵬名之名
  • 推荐

中国第一步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投资了一个亿,然后才有了横店影视城。演何老爷的是郎雄。其实影片一般,不如谢导80年代的作品。监制是许鞍华。

48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看得人心里堵,看完当场拒绝了美国小哥的约会邀请。我朋友说我是不是太Drama了一点,这些历史的东西也能这么代入如此之深,但是只要是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人(我说的是中华文明不是某D盲目的爱国主义教育)看完肯定会觉得非常难受。没有心情约会白人。而且我是个文化身份认同度非常强烈的人,因为我前未婚夫居然跟我因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里没有日本而跟我吵架(未婚夫典型的英国白男从小喜欢日漫以及KPOP。。。),我去你大爷的!再帅也立刻叫停婚约分手。这种原则性问题都不说我爱不爱国了,而是大部分白男看亚洲女性根本就没有看到个体而是一个文化符号而已。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经验总结,我认为海外的华人或者留学生真的还是要有骨气一点。爱国是个假大空的概念,但是爱自己的文化身份是我的原则。我不管别人如何选择,这是我的底线。

50分钟前
  • 灵感贪吃蛇
  • 推荐

小时候看了两遍。有段经典对白至今还记得,直隶总督琦善看着西餐牛排长叹一声,说道:“茹毛饮血、生性好战。”谁知义律反唇相讥:“如果中国的大炮都像中国菜肴一样精美,哪还会有今日之败?”

55分钟前
  • 朔風
  • 推荐

很小的时候看的电影……是我对南京条约的第一印象……那时看还蛮震撼的~有时间可以考虑回顾一遍

58分钟前
  • 无痕~似水
  • 还行

153分钟版。香港回归献礼片,“我们中国人让了你们一百年”,开场和片尾字幕,明白无误的自陈摄制的政治意图,但本片又并非全然的政治宣讲。抛开剧情和历史文本上的一些出入,电影的戏剧跟美学构建都很圆熟,这是谢晋身上海派电影文化的精炼内核,放到现在也不落伍,横向比较亦不吃亏。几乎每个主要角色的故事都有头有尾,几乎每个场景都有细节的设计,像道光硝烟后祭祖,给一个年幼贝子们嬉笑的镜头烘托轻松气氛;邓廷桢盲书亮相到见不到林则徐的自嘲。林则徐的主线饱满,从道光给药方斩老师祭旗,到焚烧行贿记录团结地方官(开长会逼退吸大烟官员),最后与琦善路线之争(当然他身上有些政委气息,包括关天培),是个有城府跟信念的形象。琦善和义律等人也有各自性格并非脸谱。配乐和摄影气势充沛,包括外国演员在内的整体演技没有纰漏,大局观清晰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