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象同行

记录片大陆2022

主演:张明明

导演:陈熠之

 剧照

与象同行 剧照 NO.1与象同行 剧照 NO.2与象同行 剧照 NO.3与象同行 剧照 NO.4与象同行 剧照 NO.5
更新时间:2024-04-15 05:56

详细剧情

  2020年,一群名为“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群离开了老家云南西双版纳,踏上漫长的北迁旅途。它们穿越人类城市,到达有纪录以来亚洲象在我国最北之地,向生存极限发起挑战。  他们为什么出走?这个种群最终命运如何?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合作,联合拍摄COP15主题纪录片《与象同行》,通过从未公开的罕见野生亚洲象社会行为镜头,深度还原了“短鼻家族”北迁南返的前因后果。

 长篇影评

 1 ) 大象的退却

“云南大象出走”事件曾在去年引起广泛讨论,一度登上热搜。2020年3月初,17头短鼻野生亚洲象群离开世代生活的栖息地云南西双版纳,一路北上,踏上漫长的旅途。它们穿越农田,公路,累了就在丛林中躺倒休息,饿了就去庄稼地里觅食。

这群原本生活在森林的亚洲象,为何会突然决定抛弃家园?它们的目的地又是何方?由陈熠之执导,解读中国工作室携手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与象同行》,向我们还原了这宗西双版纳保护区成立60多年以来,象群最长时间的出走事件。

出走,一路向北

大象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通常由雌象作为首领进行集体活动。过去亚洲象曾广泛活跃在西亚的两河流域至中国的黄河流域,但现在在中国境内,西双版纳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被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西双版纳有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北的热带雨林。野象谷地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汇集了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等众多珍稀动植物种群。故事的主角正来自野象谷,因为鼻子天生比其他同伴短一截,被命名为“短鼻家族”。

关于短鼻家族集齐迁徙的原因众说纷纭。

水对于亚洲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无论是洗澡、汲水还是食物的来源,都离不开水的滋养。在旱季,野象谷成了象群们的庇护所,它们通常会从前一年的12月待到次年4月。2019年是西双版纳有记录以来最干旱的一年,亚洲象赖以生存的水源面临干涸。

另一方面,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亚洲象在我国的数量从150多头上升至300多头。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加,有限的保护栖息地已经不能满足它们的生存需求。寻找食物、水源和新的栖息地成了象群“出逃”最有可能的原因。

但它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人类不知道,象群自己也不知道。它们只是凭着古老而遥远的记忆,一路北上,以为前方等待着它们的,是满目翠绿、水源充足的伊甸园,殊不知人类领地范围的扩建,早已把这片家园筑成了象牙塔。

旅程,道阻且长

象是一种群居型动物,这支浩浩荡荡的北迁队伍由15名成员组成,它们会选出一头成年雌象作为首领,负责寻找水源、食物和决定行进方向,雄象则作为侦查和护卫,全程守护队内雌象和小象的安全。短鼻家族们一路晃荡,从西双版纳经由普洱、玉溪,继续向北,直达离昆明,走村入寨,甚至上街,俨然成了“大型旅游观光团”。

大象一天有16个小时都在觅食,上千年的农耕文明,使亚洲象适应了人类环境,再加上近些年对生态意识的提高,知道人不会伤害它了,来农田饱餐的次数逐渐增加。相较于平时吃的嫩叶、野生蕉,人类种植的稻谷能提供更多的热量。并且大象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动物,今年被它们发现的玉米地,到了明年的此时,前后不超过三天依然会准时来“报道”。

被破坏的庄稼地,被搅浑的蓄水池,被破坏的房屋...在村民眼中,原本对于大象可爱的印象,逐渐转变成对入侵者肆意破坏的担忧。事实上,过去云南曾发生过多起人象冲突——

2019年,景洪市景讷乡发生一起野象伤人事件1人死亡,村民在松树林割松香时,遇见野象并受到攻击

2020年8月,普洱市澜沧县一甘蔗地,发现一具疑似野象攻击致死男性尸体

同年10月,普洱纳吉村,一家三口骑摩托车去采茶途中遇到一群野象,丈夫抱着5岁女儿逃到树林避险,妻子遭群象袭击,伤势较重

英国作家伊懋可曾在《大象的退却》一书中写道:“象在与人类持久争战之后败下阵来。可以说,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退却的模式,反过来即是中国人定居的扩散与强化的反映。这表明,中国的农夫和大象无法共处。”据统计,20年以来西双版纳野象曾致50多人死亡。这次迁徙的短鼻家族虽不至于对人类构成生命危险,但也破坏了百余亩农作物,经济损失超500多万元。

为缓解人象冲突,近几年政府为大象建立“食堂”,在村里修建防象围栏,同时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追踪监测象群,提前组织村民避险,有效减少了伤人事件的发生。针对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政府也通过保险公司第三方,尽力弥补野象造成的损失。

归途,前路漫漫

时间的指针拨到2021年8月,象群在玉溪市元江县内停留将近半个月了。事实上,普洱以北已经没有适合它们的栖息地了,但短鼻家族仍执拗地前进着,或许是来自遥远的记忆,召唤它们回到曾经的家园,也可能是领头的雌象经验不足迷失了方向。为了避免象群徒劳的迁徙,同时预防它们对城市产生的威胁,一场引导大象回归家园的行动正在开展。根据计划,在人类的引导下,大象将先南下回到300公里之外的普洱,再修整后返回西双版纳。

元江是云南最古老的河流之一,象群北移时尚处于干涸期,如今进入夏天雨季,湍急的河流成了象群南回的巨大阻碍。为帮助象群顺利渡江,指挥部战士们通过投食、车辆围堵等方式,引导大象从元江之上的国道桥面渡江。人类修建的大型设施对于大象来说,是充满未知因素的危险之地,不会长时间逗留。谁也无法保证,短鼻家族会按照人类设计的路线行进。

夜晚,短鼻家族按既定路线到达了桥头,派出了一头侦查象和警卫象,发现没有威胁后,用时3分钟,全员顺利通过元江。大象最终选择信任并接受了人类的善意。

从2020年3月到2021年8月,整整17个月,短鼻家族先北上,后西行,再南下,迂回行进1300多公里,创造了中国野生亚洲象有记录以来最长的迁徙距离。

出走500多天后,在人类的“保驾护航”下,除中途离队返回普洱市墨江县的2头,短鼻家族15头亚洲象全部安全回到它们的故乡西双版纳。

事实上4000年前,大象出没于后来成为北京(在东北部)的地区,以及中国的其他大部分地区。栖息地的退化,使大象偏安一隅,退居到云南。随着我国亚洲象数量的逐步增长,迁徙行为将越来越常见。栖息地的退化,使大象从远亲成了人类的近邻。修复森林,为大象留出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也是为人类家园的未来留下余地。

破坏环境只需要一瞬,修复却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短鼻家族的出走,又一次警示着人类,拯救濒危动物和栖息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政府于几年前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胶园试点”计划,旨在修复热带雨林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希望未来,亚洲象们能够真正回归到自己的家园,不再迷路。

 2 ) 它们终于回家了——这份美好值得被记录

昨晚,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吃火锅,聊天的时候,我提起我刚看完一个纪录片,叫《与象同行》,朋友睁大了眼睛,说:“是讲那十几头大象用了十几个月的时间从云南西双版纳离开,长途迁徙的事情的吗?。”我说:“是啊,你也关注了这件事吗?”

朋友离开拿出手机,翻出去年8月12日发的一条朋友圈,那条朋友圈的内容就是她转发了这群大象回到它们的适宜栖息地的视频报道,转发语是:“终于回家了。”

我说:“这么巧,你是一直有关注这件事情吗?”朋友说:“嗯嗯,2020年的时候就断断续续地关注着这方面的新闻,因为我特别喜欢大象,大象特别爱自己的家人,你知道吗?我转发完这个视频,就接到了我爸的电话,得知我外婆去世了。而我转发这个视频时说的就是‘终于回家了。”

说着说着,朋友有点哽咽,我摸了摸她的头。

她说的是对的,大象的确很爱它的家人,它们都是一个家族的所有象一起行动,不离不弃。《与象同行》里,我觉得感人的片段就是两头成年象、一头亚成年和一头幼象到水池中喝水,但是由于池壁高三米,对于亚成年和幼象有着一定到威胁,尤其是幼象,它多次陷入水中,情况十分危急。正当关注着这些大象的救援队开始紧张,准备进行救援的时候,奇迹发生了,一头成年母象用头和鼻子奋力把幼象拱了出来,过了十分钟,两头成年公象用象牙和象足硬生生给这个水池弄出了缺口,把自己的家人们解救了出来。

说回这段真实的故事:2020年3月到2021年8月,整整17个月,1300公里,原本生活在西双版纳的短鼻家族,一共16头野生亚洲象离开保护区,经普洱、红河、玉溪、昆明等地,先北上后西行再南下,于8月8日跨过了南归的最大障碍——元江,在8月12日回到了它们的适宜栖息地——普洱市墨江县。这是中国有纪录以来距离最长的野生大象迁徙。

在迁徙的过程中,花絮不断,象群迎来了一名新成员,而它们来到峨山县城的视频让它们上了热搜,一夜成名,从那之后,很多网友都开始关注着短鼻家族,关注着这场盛大的迁徙。

而此次迁徙,除了团结的短鼻家族自己,人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它们,云南一共出动警力和工作人员2.5万人次,布控应急车辆1.5万台,疏散转移群众15万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吨。为了象群和人类的安全,森林消防监测人员通过无人机监视屏实时监测着象群的一举一动,我们也得以如此近距离的观察到大象的生活。

《与象同行》就是讲述这段云南野生亚洲象群“短鼻家族”北移南归的纪录片。镜头真实克制,画外音和采访者都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却让我感到平静,甚至 感动。除了上面提到的成年象救幼象出水池,象群静静地走在森林里,躺在地上乘凉的画面也美好的让人想哭,还有云南警方和工作人员一路上对象群的保护。

感谢有纪录片记录了这趟奇妙而独特的旅行,让更多人看到大象的美好和温柔,也看到了人类对它们的友好和关爱,我相信象群也接纳了人类,感受到了人类的善意,希望这样的美好能持续发生。

“终于回家了。”

 3 ) 象往的未来

①大象不睡 我不睡 象群一夜走了20多公里,消防监测队一夜转场六次,与象同行,人们用一场特殊的追踪,一场1300多公里、历时500天的的守护之旅,与大象一起跑过了整个夏天 ②大象哪有坏心思 看着小象开心得在水塘里里玩耍、奔跑着去玉米地里吃食、集体躺平在树林里午觉…真的治愈 ③八分之一 他先后参与了20多次亚洲象救助活动,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一份荣誉,也是20多个生命 在人类的努力下,得以延续的见证。看着被遗弃的小象,在爱与尊重下健康长大,真好 “麻醉吹管”,好帅! ④紧急救援 人类的发展,对自然对动物是一种伤害… 在云南,亚洲象群到村庄里的觅食、遇到危险时人类的救助,就是一种和谐、信任、守护吧 看着整装待发准备救援的武警战士严肃的脸、手上捧着香蕉、鞭炮、树枝…还蛮好笑的 ⑤大象来我家 ⑥走进你 了解你 ⑦雨林自修课 一个硕士的工作,每天七小时陪伴小象在热带雨林野化训练,学会自主寻找进食大自然的野生食物,每一天的精心呵护,为的是它们早一天离开人类 回归自然… ⑧象往的未来 闯入人类的世界,是象群生存的需要,而守护象群,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承诺。 “从某种意义上,大象像一个智者。我们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们,他们就会采取什么方式对待我们。”人类观察象,象感知人类,人象之间达成了一份遥远、默契而温暖的约定。 短鼻妹家族说走就走的向北之旅,“人象平安 ”的背后,是太多人默默无闻的付出,希望和谐共处不是一个远遥的心愿

 4 ) 象的出走,生的回归

文:锐利修蕊

如果从高空俯视我们的周遭,大块的色团下包裹着无数的生命聚集。你很难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是由并不相通的生命随机相交,又平行错过,以此重复接着不断打乱,再组成新的排列方式。一片叶落,一朵花开,并不随着我们这样哺乳类动物的情感和意志决定。遇见又离别,似乎也要带着平常心。一些遥远时空生命的缘起又陨灭,却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也许最初听到关于一群野生象群北上,寻找栖息地的新闻时,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适者生存”听起来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条理,但在动物界,这代表了动物最基础的生存受到威胁,这些年来,我们看了很多因环境改变而发生的怪异现象,但在遥远云南的这一群象,好像在平静中默默打破着什么。

《与象同行》这部主题记录片,我是带着强烈的不适感开始看的,因为我很怕它有关于之前听到对象的捕杀,对象牙的残忍摘取,或是象群席地而坐,放弃生命的种种无奈。一群身处空间遭到威胁的象群,受到体内生存信号的招引,执意出走,踏过人类的村庄和房屋,田地与水渠,这本身是一次物种之间生存空间的争夺。

但看完以后我又觉得,人类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象群的北上寻找栖息之地之旅提供帮助,在必要的时候,人类为它们找到了一块适合的区域,但它们行走的路线比人类设计的还好,这实在称得上是一种奇迹,这可能穿越了生命之间的维系,也打破了某种语言制约,才能完成象群迁徙的自由。而且我很喜欢“同行”这个词,是人类帮助象群找到栖息地,是用我们的文明帮助它们,却没有用高姿态和施舍的口吻,而用了“陪伴同行”的概念。

《与象同行》所讲的情感发生,打破了人类自私刻板印象的存在。或许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情感并不相通,但所感受到的善意和执念,是需要这样一群象给予安慰的。生命之所以有它独立被敬重的价值,也许就是因为我们物种之间的理解和智慧,从根本上还是相知,相系的。

但就像纪录片解说词那段,“便利了人类社会的各种设施,却对象造成了各种风险,在前往未知家园的路上,它们不知道哪一刻会身陷囹圄。”

是啊,从我们受教育和学习的成长视角来看,农耕,建造,捕猎,发展,似乎是理所应当,但对于其他生物来说,我们破坏了它们被写进生命信号里的安全感。就像在日本奈良,因为疫情期间全人类静默,开始走上街头觅食的鹿,装在体内的生存信号告诉这里曾是它们的家,如今却是被人类文明装修成的“宽阔”街区。

人类在为这个时代推动着科技与经济的同时,似乎将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不断积压了。活在水泥森林的我们,不断制造着独属于人类信号的语言、符号、与文化,却忽视了热带雨林里的象。只有当世界慢下来,生物恢复了自由的生长,才会想起我们应该对象的出走说抱歉,再说对不起。但人类跟随着出走的大象,有了改变吗?

或许当有一天,站在别的星球观望,这颗蓝色的,滚动着的地球上有着无数渺小但又强大的生命体。我会想到这一群遥远的象,它们徒步迁徙,随脑海里生命体征固执走完北上的行程。我会想到《与象同行》里深陷在水坑里,刚出生一段时间的小象,在人类发愁该怎么解救它时,象群用自己的方式自救,看到它们得救那一刻的震撼共鸣。人类的智慧摆在别的生物面前毫无办法,似乎是科学和文明的“无用”,但身为人类的我们,用这样一种全程“不打扰”的保驾护航,陪伴一群象的同行,似乎是人类历史上非常浪漫的行为书写。

佛教里有一个词,叫“出离”,它的意思是大彻大悟到某种阶段,已经不再去计较得到和拥有什么,已经不再去执着于过去,无所谓拥抱将来,也是一种“空”的启示。而这群热带雨林寻找栖息地的象群,它们的出走,代表了其他物种有信心让自己的种群繁衍壮大,这样的出走即为一种生命的回归,或许是象对这个时代和空间折叠所给的“出离”。

人类不用强加给过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象群,怎样励志的属性,也不用为生命自身赋予的神性自我感动。就像《与象同行》片中所讲一样,我们无形之中所做的事情,可能对于生态平衡来说是一种破坏,这样的破坏是一瞬间的,但要完成对自然的修补,却要花上好多漫长的时间。

或许总有一天,渺小人类的文明建造,不随着欲望的扩大而急速膨胀。不需要用人类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地球上种种破坏和摧毁。战争与敌对的概念已成为历史,我们与不同种族和生命都能和谐共处,和平共存,那才是一种高级精神文明的破壳“回归”。

 5 ) 大象也“疯狂”,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如果没有这群“疯狂”的大象,或许很多人都不会意识到气候、环境的变化将对野生动物和人类自己造成多大的困扰。《与象同行》的一切都开始于一则新闻。2020年3月,生活在西双版纳的15头野生亚洲象,忽然决定离开熟悉的栖息地,一路向北,要去寻找更适合生存的家园。

可能很多人会好奇大象为什么要换地方?要知道云南西双版纳拥有地球上分布最北的热带雨林,很适合亚洲象的生存,原本亚洲象会从上一年的12月待到次年的4月份,但2020年,云南多地出现旱情,高温少雨,牲畜的饮水出现困难。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专家委员会成员沈庆仲说,“2019年是西双版纳有记录以来最干旱的一年,景洪市的降水量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多一点,野象谷旁边那条河流,2月份春节过后断水断流了,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

沈庆仲提到的那条河流中富含亚洲象身体所需的盐分、矿物质,当它断水断流后,象群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水源。

其实,我之前也偶尔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过城市中出现野生动物的新闻,四川街头的鹿,南京道路上出没的野猪,黑龙江的东北虎,这些野性十足的动物邻居,虽然会引发轻微的慌乱和骚动,但它们会很快回到自己熟悉的野生自然环境,不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

不过跟鹿、野猪、东北虎相比,亚洲象的体型着实有点大——三米身高,好几吨体重,堪称真正的庞然大物。

过去,大象只会偶尔从森林走出,不会有太大的人象冲突隐患,但这一次15头短鼻亚洲象会穿越人类生活的城市,谁也不知道路上会发生什么。于是我带着好奇跟随国内知名野生动物与自然类题材纪录片导演陈熠之的镜头,一起经历了神奇的大象北移南归之旅。

纪录片中的短鼻家族,更像是来自热带雨林的旅游观光团,一路吃吃喝喝,走走停停,还顺道产下了两只小象。不过,我通过这部纪录片发现大象真的是很有智慧的动物,它们拥有群体意识,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比如,象群里有专门负责侦查的侦查象。比如,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差点出手干预的那次“奇迹小象”事件。我一开始完全没意识到它们会被水池困住,以为它们就是中途喝水、玩耍,只不过水泥池子好下不好上,再加上超出小象身高的深度,导致小象濒临溺水。“象群护卫队”已经决定要救援时,一直没放弃努力的成年象终于把小象拱出了水面,后来还硬生生地用象牙和嘴把水池扒出一个缺口,让落水的象都摆脱了困境。

这些“邻居”在一年多的迁移过程中,也逐渐感受到了人类的善意,它们从一开始具有明显的防备意识、攻击行为,到途中的侧躺睡姿,以及南下过桥时愿意走人类建设通行的大桥都表明,它们不再抗拒我们,这个改变还挺明显的。

作为人类,我也在关注三类人的反应,分别是普通人、沿途村民和负责护送的工作人员,他们对亚洲象群算是有三种截然不同的心情吧。

普通人知道象群迁移的消息都感觉好奇,特别想观察和记录,因为从来没见象群穿越人类城市,尤其是一年多的长途跋涉,都希望一睹为快。

生活在西双版纳、普洱、玉溪等市县的村民要多一些担忧,因为过于“无忧无虑”的象群会沿途觅食,吃他们地里的玉米、苞谷,象普洱市通关镇卡房村的村民就惨遭过大象“毒手”,他家地里5亩玉米损失惨重。

说实话,我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一直很担心的村民损失,要知道大象根本不关心嘴里的食物是不是人类的劳动成果,好在后来看到这些损失可以由第三方的保险公司赔偿,村民也能挽回一些损失。我还特意查了一下,更早之前一些距离野象谷较近的区域,村民只能更换成大象不喜欢吃的经济作物保障自身利益,比如,柚子,现在这样总归能减轻一些压力。

而负责沿途护送、引导的工作人员,大概内心活动会更复杂一些,他们必须时刻关注象群的动向,既是工作要求,也是真正与大象同行的亲历者。2020年3月~2021年8月,亚洲象们以惊人的意志力坚持完成了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它们从西双版纳出发,途径普洱、玉溪、昆明之后又回到就西双版纳。

人类参与了这场奇妙的旅行,也在反思这次的象群活动。我喜欢纪录片式的观察和记录,是最真实的声音和影像,也能带来足够分量的触动。所以也蛮感谢导演和出品方的,谢谢解读中国工作室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没有他们的用心就没有这部生态人文纪录片。

未来不知道会不会还有短鼻家族这样“任性”的亚洲象群,但我相信经过这件事,会有更多人关心亚洲象保护计划,关注修复热带雨林以及生物多样性,毕竟,不管是亚洲象还是其他野生动物,都与人类一样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球村民。

 6 ) 亚洲象旅行团,北迁南归间,与云南人建立互信

“它们这是要到昆明,给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献礼吗?”从段子成为现实,去年长达4个月的云南大象北迁事件,确实成了生物多样性议题的一个最佳象征和注脚。森林公安、消防和迁徙沿途居民对象群的一路避让和呵护,更不经意地在国际上成就了一番良好的中国软实力形象。由于国内对待疫情的态度,让更为重要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从昆明移到加拿大蒙特利尔,而亚洲象今年也没再北上旅行,但让去年的“吃瓜全民”,回看一下“亚洲象旅游记”,也算是弥补了云南没能事实承办大会的遗憾吧。

8月12日,世界大象日,一部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合作,联合拍摄53分钟的COP15主题纪录片《与象同行》上线了。其实,打今年春天,就有朋友找我想做一系列环境题材纪录片的放映和讨论。在满足朋友希望民间观影破圈、不再局限于文青小团体愿望的同时,也希望贪玩的我做点正事,不要浪费那么多的人脉资源。我也迅速搜罗一圈后,找了绿色和平组织,他们出品了一部分3集的纪录短片《何以为家:大象与我》,也早已上线平台。相关野生动物摄影和摄像师也愿意到场或连线,分享其中的故事。一件本来再容易不过的小事,主要出于我的个人原因,而不了了之了。倒是,经常组织放映的昆明塞林格咖啡馆,邀来另一位长期追踪亚洲象的拍摄者许文昆,放映和交流了他三部有关亚洲象的纪录片。

以上这些,要么像是追求新闻第二落点的媒体纪录片,要么像是动物研究者的观察资料。当然,它们都有非常有意思的可看性和重要的学术价值。而到了今天这部《与象同行》,才更算一次针对公众群体的、对去年野象群旅行事件进行归纳和展现的专题纪录片。

开头直入主题,先把中、英、日语的新闻播报进行了碎片剪辑,展现全球对这一事件的高度关注。接着就以传统顺序,牵出2004年一头小母象,因为鼻子短了一截,被称作短鼻妹,而它身边的亲友也从此有了“短鼻家族”的昵称。像绝大多数有着故事性的动物纪录长片,反正观众也分不清这些动物谁是谁,就方便编导在其中开展拟人化操作,多只动物可能会被描述为一只。曾经《人与自然》节目中的非常草原故事如此,陆川的《它们在中国长大》也如此。

作为亚洲象在中国最主要的栖息地,西双版纳著名景点野象谷,得到重点呈现。求偶季到了,短鼻家族里一头母象释放次声波,吸引来一老一小两头公象。纪录片解说让人浮想联翩地用上“尴尬”一词,虽然我们都知道动物不会像人类受限于道德约束而遮遮掩掩地交配,但始终也会有占有欲,其间也就免不了尴尬。

12月到次年4月,是版纳的旱季,对人类和亚洲象都同样友好,也本该是最适合旅游的季节,其他时候湿热难耐——当然,这个疫情继续席卷全国的暑假,暂且安全的版纳,游人也是接踵摩肩。旱季时,野象谷的河里还会有水,但这些年云南愈发干旱,水就会断流,这就对野象群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这也成了象群迁徙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这个短鼻家族,早在2020年3月,就已经出走版纳,进入了如今也是亚洲象重要栖息地的普洱地区,并多次制造人象冲突。这些冲突,也被记载于野象谷的资料馆。感谢这个年代手机拍摄的极大便利性,让这部纪录片拥有了一些村民在惊恐奔逃中拍下的场面。

除了栖息地被人类扩展占据,人象冲突的另一大原因,是食物。因为要麻烦伸鼻子去够树上的果实,大象每天进食会长达16小时,但它们逐渐适应了人类的农耕文明,尤其玉米地,简直是送到嘴边的外卖,因此如今它们花在饮食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也就有空“北上旅游”了。

这部不长的纪录片,在野象北迁的新闻故事之外,还加入了一些抒情场景。比如村民制茶,画面外肯定是没有大象的,但进行理性蒙太奇处理后,体现出一种从容。从容,正是全片关乎人象关系的最重要关键词。人,特别是森林公安和消防,从以往面对象群的慌乱,到了现在的从容;象群,之所以能绘出那副泥地里全家躺平的世界名画,也是因为对人类的行为放心了,才能够从容睡去。

北迁过程中最危险的时刻,在新闻里似乎没见到。大象需要水源,就到玉溪市峨山县村庄里一个三米深的灌溉用池塘里泡澡。亚成年象都得举高鼻子才能喘息,幼象就非常吃力且处境愈发危险了。森林公安准备出动干涉时,一头母象用自己的身体和鼻子,搭成一个有倾斜坡度的三角,硬生生把幼象挤上去。画外音介绍说,大象母亲对孩子的呵护,会远超其他动物。因为母象孕期长达22个月,小象出生到断奶却得三四年,每一头母象一生不可能太多胎,所以会拼命保护自己的每一个孩子。

至今我们也不知道,大象为什么集体向北旅行、目的地是哪,为什么折头?纪录片刻意引导着灌输一个观念,北边是它们曾经的家园。历史上,长江以南生活着1000多头大象,如今只有300多头生活在滇南热带雨林中,还是从几十年前的100多头恢复过来的。因此,它们的旅行被夸大成了寻找记忆里的家园。刚进昆明地界就立即南返的行为,也被抒情解说暗示成,它们感受到曾经的家园不复存在,这时再平行剪辑入指挥部场面,让负责人说出,“之前是护送,现在不得不阻拦。”

纪录片中的人与象,本可以布置成一个棋局,在无人机上帝视角的关注下,动物学家和当家作主的短鼻妹一招招对弈。或许这只是作为“二次吃瓜”观众的电影想象和美好愿望,事实上,片中偶尔出场的动物学家也说了,因为对全民一路关注和照顾而产生的信任感,让象群避免了在南归雨季涨水时冒险泅渡,而是跟着玉米投喂和车辆阻拦,而大踏步地跨过元江大桥。人类引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象群确凿的目的地,它们凭着直觉、信念和毅力,走出了比人类为其规划更好的线路。最终,在上一年的世界大象日,由玉溪市元江县曼来镇进入普洱市墨江县境内,让人类放心的,回到它们传统栖息地。

 短评

作为陆地之王的亚洲象,身高高达三米,这个大块头又是极具智慧的,据说,智力能够达到人类的五六岁,而在去年长达几十天的大象北移南迁的沉浸式直播之中,它们成为了全球的网红动物。而在这段不短的“旅行”之中,各路保障大队让这次行程有惊无险。最有趣的是,在迁徙过程中,短鼻家族还诞生了两只可爱的小象,让人不禁产生怜悯之心。在世界大象日来临之际,愿我们与象同行,为爱守护。保护环境太重要了,这是一堂生动的科普之课,也是人象共存的良好探索。

4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第一次写的短评又被移除了,笑死。【象群出走和回归的顺利平安基本离不开一线森消的辛苦和居住地百姓的妥协牺牲,室公办里导领们握手庆祝还配有女服务员端茶倒水的镜头倒显得很好笑。嘛,这里的纪录片和大环境是这样的】

5分钟前
  • pissoff
  • 还行

一群大象,面对未知的前路,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期间看到和睦的象群家庭对小象的关爱,以及互帮互助。他们是顽皮的破坏者,更是人们心中的宝贝。西双版纳行,跟亚洲象亲密接触,无比喜欢它们的温柔和智慧。希望大象的栖息地能越来越广阔,希望所有的大象永远被温柔以待!

10分钟前
  • 琨霓
  • 力荐

象群的北迁就像人类的流浪地球,是无可奈何又悲壮的行为,那么多未知那么多危险,却不得不走出去、走下去。万物有灵且平等,让人类做尊重它们、值得信任的朋友,让它们不再流浪。

13分钟前
  • So Magic
  • 推荐

有一群名为“短鼻家族”的象群,突然离开了生活多年的云南西双版纳,一路向北,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8月12号第11个大象日的时候,《与象同行》纪录片上线了,它完整的记录了这个象群出走三个月历经的坎坷和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大象一路北上,穿过森林村庄,象与人的关系不断拉进,从陌生警惕到彼此信赖,充满温情。他们席地而睡,互相玩耍的生活画面与庞大的身躯形成反差萌,超级可爱。加上象群迁徙的一路风景,看后真是治愈了城市焦虑。象群不小心落入水池,年长的大象不顾自己的安危,共同协助,用头竭尽全力护送小象先脱离困境,这样的大智慧和分工明确的族群生活深深地震撼到了我,它们用行动表明,爱藏在万物之中。

18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可爱的小象 嘤嘤嘤

19分钟前
  • 明天开始戒db
  • 力荐

我们Louise 是我们东5街340号的骄傲

21分钟前
  • 圆歪歪
  • 力荐

真的好看

23分钟前
  • R成02
  • 力荐

剪辑难度肉眼可见的大,恭喜刘老师!

24分钟前
  • 阝女
  • 还行

向生存极限挑战,它们不过是要求生而已。

28分钟前
  • TK
  • 力荐

对于这群大象来说,前面的路完全是未知的,但是它们却能走上一年,走上一千多里,认识回家的路,途中还有新的象宝宝出生,不仅佩服它们的勇气,也能感觉到大象真的很聪明。看它们顺利地过桥那里,很感动,值得一看。

32分钟前
  • 皮皮的皮神
  • 推荐

我们认识的第八年,你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晋宁看大象。那年象群经过雨季的沅江。

36分钟前
  • 光与盐🪐
  • 力荐

这样的人与自然,发自内心的悸动

41分钟前
  • 缙云
  • 力荐

3.5,象可爱。但是里面采的人少一些官腔就更可爱了。

42分钟前
  • 北冥有余
  • 还行

今天正好还是世界大象日,在今天上线这样一部纪录片确实也意义非凡。当年亚洲象“短鼻家族”的新闻在微博热搜登了好几天,原本这样一个巨大的麻烦因为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协同保障,反而变成了一次赢得全球广泛赞誉的温暖与科普之旅!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物种多样性上做出的努力~而这样一次奇妙的旅程能用镜头全程进行记录真是难能可贵,从片中我们可以完整了解到边防、武警、村民们为了亚洲象具体做出了哪些努力,而且不少内容也很有意思,很适合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看,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46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小象真的是种很神奇的生物 🐘🐘🐘(尤其指「皮」这一点)

50分钟前
  • LawRachel
  • 推荐

大象是智者,但现在发挥的智慧其实也是应对变化的无奈吧。

53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大黄鸭之父”——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曾说,物体的绝对大小让我们感到了自身的渺小,这创造了一种平等的感觉。大象这种庞大的生物,或许比其他生物更能让我们反观自身,重新意识到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57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而且以小见大,一切的发生都是潜移默化,虽然常常焦虑这个国家是否还是走在正确的路上,但是我还是一直满怀希望。

60分钟前
  • leoglory
  • 力荐

一次再自然不过的迁徙,因为和现代文明的碰撞,变成了一场奇幻的旅程。而当这场奇幻的旅程,被代表现代文明的摄影机记录下来时,整件事情的象征意义,就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小时前
  • F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