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与旧电钢

记录片大陆2013

主演:张宜苏,张鹏程

导演:邵攀

 剧照

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2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3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4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5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6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3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4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5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6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7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8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9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2

详细剧情

  主人公A,热爱音乐从工厂辞职,学习创作,他目前已有一百多首原创歌曲,他曾在北京地道卖唱,后因食不裹腹回到家乡徐州,靠路边演出谋生。  主人公B,生于台湾,15岁随父家徐州,不久,父亲死去,孤独中,他自学了钢琴,音乐创作,MIDI音乐制作,他门徒众多,其中已有偶像明星。可他 依然住在廉租房中,依然靠倒卖电子垃圾为生,依然免费教育着热爱音乐的人。  他们命运多舛,平凡,伟大,穿着破旧的衣服,唱着最动听的歌!

 长篇影评

 1 ) 从“噫嘻”谈起

“书本放映”定制T恤

今天早上,我收到了这件印有“噫嘻”二字的短袖T恤。

“噫嘻”一词,古已有之。最早见于《诗经·周颂》:“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现如今,“噫嘻”一词仅作为语气词出现于徐州一带的方言之中,其意常表赞叹。

说起徐州,我祖父年轻的时候曾经那儿挖过几年煤窑,论起来倒与我有那么几分渊源。

但让“噫嘻”从故纸堆走入我生活的,不是我的祖父,是张宜苏。而让我知道张宜苏的,是刘小黛。

“噫嘻”,是张宜苏的口头禅。

张宜苏

他出生于台湾,幼年丧母。在那个两岸关系极度紧张的时代,他的父亲身为空军军官,无暇照顾他,只好将他寄养在寺庙、教堂。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稍有缓和,张宜苏随父辗转迁回徐州老家居住,并在此完成了初高中学业。后因张老先生去世,再加上政治成绩不好,张宜苏放弃高考,从此靠着倒卖二手电子产品独自生活。

他从没有正式工作,对生活也从没有太高的要求。两个馒头一杯水,就能对付着过一天。如今年近五旬的他,依旧居住在父亲留下的老房子里。窗户因失火烧成了焦黑的碳条,玻璃也全都烧碎了,只用塑料布糊一糊。家里没有床,他就常年睡在一张破沙发上。沙发上面堆满了不知哪年哪月捡淘来的各色杂物,睡觉时必须把身子蜷成一团,可他全然不在意。用他自己的话说,生活无非吃喝拉撒睡,生命就是阳光空气水。除了这些之外,还能扯点闲淡,那便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他有很多怪癖。其中两个最广为人知。一是他去朋友家做客,总试图拉堆屎藏人家家里。他觉得自己的屎有一种魔力,能给朋友带来好运。另一个是他喜欢在雨中洗澡。有一回为了追逐一朵雨云,他光着身子横穿了大半个徐州。

就是这样一个邋邋遢遢、疯疯癫癫的人,在徐州当地的音乐圈子里,却备受推崇。

张宜苏在家弹唱自己创作的音乐剧选段

张宜苏的音乐人生,始于一次偶然。

有一回他路过一个垃圾堆,捡到了一支别人丢弃的竖笛。他试着吹了几下,觉得这东西很好玩,从此开始自学音乐。后来又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了一台破得连琴盖都没了的电钢琴,按照少儿教材的指导和自己琢磨,练出了一手好琴技。与此同时,他还自学编曲,成了国内首批MIDI音乐人,甚至还独自创作音乐剧。

张宜苏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可他音乐中的率真,让有幸听过的人无不动容。

和许多音乐人一样,张宜苏也收学生。学生中有些走上了音乐专业道路,甚至成了角儿,成了腕儿。可他从没想过要用学生来赚钱。无论是住在隔壁进城务工人员家的小屁孩,还是朋友引荐介绍来的富家子弟,他都视为需要自己帮助的对象。

他常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对学生说:好!好!好!你有这样的追求,我应该帮你!

至于学费几何,他从来不提。给与不给,给多给少,他从没放在心上。

按照当代功利主义的标准来看,张宜苏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人,但他身上有种吸引人的特质。这种特质,或许就是所谓的名士风流。

名士风流,自然率真。其精神源头,或许可以追溯至《诗经》。“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喜欢就追,喜欢就做。哪儿有那么多矫揉造作,何其率真自然?

但若论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名士,或许要算是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到了魏晋时期,名士们愈发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们酗酒、服药、裸奔,怪诞狂放,却处处可见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听张宜苏“噫嘻”,恍惚间仿佛西周的吉士、春秋的颜回、魏晋的刘伶、嵇康、阮籍跨越数千年长河迎面走来,别有一番醉人的风流态度。

从2011年到2014年,导演邵攀花了三年多年时间,以张宜苏以及徐州另一位民间音乐人张鹏程为主角,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自行车与旧电钢》。几年之后的2018年,这部纪录片以点映的形式在全国陆续上映,让这位当代名士的声名从徐州一隅,逐渐扩散到了全国。

电影纪录片《自行车与旧电钢》海报

我初次看《自行车与旧电钢》,是在2018年的江南诗歌民谣节。当时“书本放映”的刘小黛与主办方合作,用“诗歌舞台”的大屏幕播放这部电影。

我认识刘小黛并不久。在此次诗歌民谣节之前也很少参加她组织的活动,对她了解不多。

我只知道她是小学教师,是文艺电影的狂热爱好者,经常用业余时间组织爱好者观影。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位同事口中得知她与刘小黛曾是同学,了解到刘小黛出身书香门第,大学毕业后曾经在社会培训机构工作过一段时间,后考入公办教师编制,在学校颇受领导器重、学生欢迎,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并获奖等等。

我有当小学教师的朋友,深知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尤其是惠山区的教师——有多么不容易。在超乎常人想象的繁重工作之余,还能组织这么多活动,我对刘小黛十分佩服。

刘小黛

但这种佩服起初只是浮在表面,直到刘小黛将张宜苏和张鹏程请来无锡,为他们组织了生平首场音乐演出。

我一直在旁边看着她为这场演出忙这忙那。看到了演出的成功,也知道她为此赔了不少钱。

我本以为面对这样的结果,她不会再做类似的傻事。但转眼间,她又马不停蹄地带着“二张”奔波于苏州、上海、深圳等地,好让更多喜爱他们的人能亲眼看一看他们。

直到此时,我才知道这个人对自己所喜爱的,究竟执着到了何等境地。

2018年12月22日,无锡活塞LiveHouse

而不久前,我又得知了一个更令我吃惊的消息。

刘老师辞职了。她准备自己创业,专心从事文艺电影的民间推广和放映工作。

说实话,她的这个决定比先前请“二张”来锡演出更加让我震惊。身处体制之内,我深知从相对安稳的体制内跳出去需要多大的勇气。更何况她早前还是千辛万苦考进来的!

那一瞬间,我不知怎地,猛然就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将刘老师比作刘和珍,当然不很恰当。可彼时彼地,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哪句话更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我的心情。

从本质上来说,刘老师和张宜苏是一类人。

他们都本真,懂舍得,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只不过张宜苏更率性,刘老师更执着。

纵情演唱的张宜苏

我常想,人活在这个世上,是需要一些理想主义的。

尤其是人到中年。往后看,青春不再;往前看,前路茫茫。这时候,若是心底里没有一点名为“理想主义”的微光,怕是很难从容地活下去。

哪怕不能像张宜苏那般洒脱率性,也不能像刘老师那般抛弃一切从头再来,至少当我们于黑夜下、泥泞中踯躅之际,仰望星空,知道身边还有如张宜苏、刘小黛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生活,或多或少能获得一些希望,拥有继续跋涉前行的力气。

噫嘻!

 2 ) 大隐隐于市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是看完《自行车与旧电钢》首当其冲的感觉。

这部纪录电影展现了徐州的两位奇人,张鹏程和张宜苏。前者走南闯北,当过主持,干过司仪,演过小品,北漂过,梦碎过,抱着吉他骑自行车游历于街道之间,始终怀揣着一颗音乐赤诚之心。后者更是神奇,外型在常人眼里几乎与流浪汉无异,只有弹唱起自己的旧钢琴时,才知道他是个音乐奇才,甚至是许多知名音乐制作人的老师。

影片时长149分钟,整体看下来却不觉得冗长枯燥,这得益于人物本身的性格魅力,也离不开导演恰当的素材安排。开场一段乡间为举办婚礼请来的舞台表演,既展现了主人公张鹏程的多才多艺也颇具魔幻色彩,带出人物同时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影片进行到中段略显疲态时又由张鹏程引出了另一位主人公张宜苏。由于张宜苏实在是太过有趣传奇,自此观众便津津有味的一直看到结束。这种逐步登场人物的安排使得影片有种渐入佳境的感觉。

关于素材选取,影片选择了大部分是主人公和其它人口述的方式。虽然中规中矩但也最大的给予了事件的真实感,还原了人物最本真的一面。张宜苏是那种真正善良的人,有时候单纯到傻楞,如果衣着得体可能就像我们周围一位暖心朋友般的存在。除此之外他更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于艺术的执着让他摆脱了对物质的追求,真正做到了“拾起破碎的心,把它化为艺术”。衣衫褴褛,却有一颗自由的心。片中每当张宜苏用旧钢琴弹起自己脑海中构思多年的科幻音乐歌剧,唱出对逝去爱的人思念,都会令人唏嘘不已。而当他和朋友谈天说地的聊起音乐,像孩子一样的不能自已,又会令人嘴角不自觉的挂起微笑。

有人说《自行车与旧电钢》就像中国版的《寻找小糖人》。我觉得有相似之处,但相比后者还是稍逊一筹。《寻找小糖人》在纪录之余勾勒出了底特律整个城市时代的气质。而《自行车与旧电钢》看完后对徐州这个城市却了无印象。不过瑕不掩瑜,观众绝对会对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印象深刻。

一年到头,大部分纪录片题材都是针砭时弊甚至震撼人心。《自行车与旧电钢》与《四个春天》很相似,属于会耐心且饱满的描写小人物那一类。这些人经历过生活的苦难,但是依然努力着并热爱着生活。不批判什么社会问题,看完不沉重还温暖人心。可惜前者知名度远逊于后者,不禁令人遗憾。这倒是和影片里主人公气质很相近,默默无闻却别有洞天。

 3 ) 二十郎当岁了,还要迷茫吗

此文作为《bike与旧电钢》的观后感,以及,一些笑点梳理。
         这部电影讲了两个特立独行的人,张鹏程和张宜苏。两个过得像乞丐,行为像疯子,而他们本可以不这样生活。
第一个戳到我的,相信也是戳到绝大多数人的,是他们两所表现出的才华,与其生活引起的反差,他们明明可以过更好的生活,为什么不呢?但这又让我疑惑,世界上疯子乞丐千千万,而我们会关注他们,是因为他们有才华。你仍然需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变得有价值,才会让你与众不同。疯子没什么与众不同?白领也没什么与众不同?老板公务员教授都没什么与众不同?艺术家也没什么与众不同。但艺术家过着乞丐的生活,就与众不同了。为什么要与众不同呢?为了什么而做什么,仍然让人觉得犹豫。
第二个,是关于命运。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大多数人屈服于社会屈服于自然屈服于命运。命运这个敌人太强大,强大到我们不知如何对抗他?比如我,现在离开大学本专业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过着贫穷的日子,有时候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我答要过的有意义。拼搏,不一样是有意义的。而不一样,就是不服从社会强迫自己要做的事,不和那些屈服的人一样遵循社会给你定下的规则去生活,金钱、伴侣、物质等等。而社会规则的背后,是命运,看不见摸不着的命运,让人憎恨的命运。然而哲学上有句话讲,“服从上帝的,上帝领着走。对抗上帝的,上帝拖着走”。到最后,到了所谓不再愤青的年龄,到了所谓该成熟的年龄,到了筋疲力尽斗志丧失的年龄,我们是不是该放弃对抗,笑笑当年愚蠢的自己,去过大家一样的生活,唱一曲《平凡之路》,说着平凡是真。几年后,我会不会这样。就像青春期的孩子不会永远叛逆,因为当你比你的父母强的时候,父母管不了你的时候,你叛逆给谁看?当找不到对手时,你骂街给谁看?或许,仍然缺乏一个强大的内心和认知来坚持自我。娶妻生子,挣钱养家,绝不放弃自己的事业,然后死去,这应该是最可能的道路。张宜苏的境界,不理解也达不到了吧。
第三,张宜苏特立独行的生活。他邋遢,不洗澡,穿着破旧衣服,屋子里堆满电子垃圾,直接在屋里铺着报纸拉屎。然而他会去云龙湖洗澡,洗完澡,将裤衩披在肩头,衬衣挡着下体,然后就这样光着屁股走回家。当下雨的时候,行人纷纷避雨的时候,他会到街上露天洗澡,乌云飘走了,他就追着乌云洗澡。这样的特立独行,让我们做不到之余深深的震撼和羡慕。
第四,是张宜苏和朱莉的爱情。他们的爱情,让我想到《冒死记录》里的李胜利和雨巧,两个命运悲惨的乞丐的相知。孤独的灵魂渴望爱情。张宜苏和朱莉,一个没有母亲,父亲在高中时去世,一个由残疾的养父抚养长大,生父母不管她,养父又会虐待她。张宜苏收留了朱莉。朱莉在张宜苏的家里洗澡,张宜苏不小心看到,就入迷了,偷偷地看着异性美丽的胴体,他产生冲动。朱莉洗完澡,张宜苏说想和朱莉做爱,朱莉说刚刚认识不合适,张宜苏觉得有道理就没有继续(张宜苏对待性很坦诚很自然,有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甚至更自然)。而有时,张宜苏弹着琴,朱莉会从后边抱住她,静静地听他弹琴。那一瞬间,张宜苏觉得是自己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这也是我最羡慕的瞬间,相知的相爱,有多少幸运的人儿能获得呢?后来,张宜苏离开一段时间,朱莉做了商人的小三,张宜苏也有过别的女人(炮友),但两人仍然常常往来。直到,商人的原配骂了朱莉,或许还有其他原因,朱莉跳楼自杀了。由此可见,朱莉也是个倔强而真挚的人。朱莉的生父母不愿意接受朱莉的遗体,于是朱莉的养父找到了张宜苏。张宜苏带着借来的钱,和朱莉的养父火化了朱莉。坐在轮椅上的朱莉养父,在医院,拿出一把剪刀自杀,幸而张宜苏制止了他。张宜苏开始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的这么痛苦?朱莉,朱莉的养父,还有自己。张宜苏说,他一定要为自己和朱莉写一个音乐剧,他觉得这是对自己有意义的事。
我没有勇气做他们那样的人。因为父母以及一切自己关切的人,以及其他的社会羁绊。并且,我仍然需要在自己的坚持与社会间取得平衡,坚持自己喜欢的事,但得做出成就,养活自己,娶妻生子。这个纪录片,于我而言,除了敬佩之外,最大的意义,就是提供素材了,小说的影视的等等。自己做不到的,不是常常寄托在虚构的人物中吗?
另外就是笑点梳理了。主要是张鹏程,这的确是个搞笑的人物,可以作为搞笑人物原型。比如张鹏程在拍电影那里,意外地和另外一位演员做出亲吻的动作。应该表现被惊吓(鬼片)时,他却发笑,面对导演的质问,他理直气壮地回答“谁也吓不到我”,还给导演建议“要不然让其他人表现被吓到,我没被吓到,我这个人物怎么能被这点东西吓到?”,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另外他删除AV还搞个仪式,配上大气的音乐,有献花又膜拜,真是无厘头。偶尔还口出警句“装逼者,人民群众必揍之”,他是生活中的演员。
此外,看这部电影,我再次深深地觉得,现实比故事更具有戏剧性。我们编故事拍电影,创造另一个世界,然而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你不知道的另一个世界,这里有着更离奇更戏剧化的故事,以及更有特点的人物。

 4 ) 世界镜头与冷酷仙境

噫嘻。

————《诗经》

张宜苏,江苏徐州人,出生在台湾南部,具体哪里,他也不清楚。

他很早就没了母亲。

父亲是一名空军少校,征兵来到了台湾,退役之后酗酒、赌博,心情不好就暴打少年张宜苏一顿,一巴掌能把他从门口扇到窗前,皮带打断了好几根。

慢慢长大,父亲把张宜苏寄放在各种场合,有寺庙,有基督教会,有孤儿院……

张宜苏觉得自己是太空漂泊的一颗量子,也许还被装在一个透明的容器里,在黑暗无边的尽头,若隐若现。最终,奄奄一息,或微光依旧,被宇宙超人拯救。

成年后的张宜苏,最崇拜的人是阿姆斯特朗。一个话不多,却在另外一个星球上行走过的美国人,一个伴随着伟大的仪式感,宣布人类迈出了“一大步”的地球人。

从小看着这样镜头长大的张宜苏,心中不乏有一个“英雄梦”。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有一天,张宜苏站在世界的尽头,登高而望,层层叠叠的白云从头顶飘过,他内心激荡不已,渺沧海之一粟。

从此,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从古至今,无数的哲人与作家曾诠释过“活着”,不管是月亮与六便士般的选择,还是冷酷仙境里漫长的时间中,惯性式地生存。

活着对世人来说,仍是个谜题。

有一个走穴歌手,是张宜苏的朋友。他是如此诠释“活着”:有人靠馒头与命运抗争,有人靠唱歌与命运抗争,有人靠死亡与命运抗争,有人靠活着与命运抗争。

在他眼里,活着似乎是一种抗争。他把自己唱一次哭一次的歌,以3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其他歌手。

无奈与唏嘘可能是抗争中难以避免的劲敌。

而在历史的舞台上,是否存在一个机会,能够让心灵依靠“活着”,来与人类的谬误做抗争?

张宜苏可能是这样的人。但他不是有意识地“抗争”,他从不怀疑生命的美好,他没有“抗争”,他也没有“顺从”,他只是“真诚地活着”,纯粹地活着,相对自由地活着。

当一个人追着乌云,全身赤裸地在雨天洗澡时,他是自由的。自由的形式已经浮现在眼前,人间早已成了他“寻欢作乐”的天堂啊。

天堂里,快乐不再是世俗的感官享乐,快乐是理智,安宁,恬静与超然。

如果世界有英雄,张宜苏的英雄主义早早藏在了基因里。无论天体如何演化与分解,无论物质如何起源与灭绝,英雄常在,侠也常在。

真正的好世界应该保留对于真诚活着的人足够的宽容。尽管这种真诚的方式,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春季,周成王祈祷时,发出如此感慨:“噫嘻”,言下之意,“我已经向上天祈祷,得到了准许”,于是,率领农夫,播种百谷杂粮,撒向大地。

秋季,宇宙也许会多一片灿烂的丰收图景。刚好写进关于张宜苏的故事里。

 5 ) 有的人用馒头和命运斗争,你和我用活着和命运斗争

在乌云和暴雨下洗澡

文/东SIR

距离上次看《bike与旧电钢》已几十天过去了,一直想写点什么,只为纪念曾与电影完整版的相遇。然而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影片中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形之文字时,时常觉得被约束了。今天刘老师约去她家二刷,过年至今,案牍劳形,身心俱疲,想着影片中的放浪形骸,自生向往,忙不迭的踊跃了,六点刚过五六七八好友或窝沙发或席毯而坐,刘老师素手烹香茗,偏有人不谙茗香,晚上要睡不着的,牛奶啦。

偏偏是这种朋友间无拘无束的自便随意,比较第一次时的按时入场、正襟危坐的观影仪式感,似乎更符合影片所传达的散淡自在,轻松惬意,影片放映时人物出场居然如久违的朋友,亲切又或打动或羡慕的情愫在内心流淌。

荧屏亮起,张鹏程出现了,三月不见,还过了个年,肥瘦依然,油滑如故,与一众妇女济济一车,调笑间,已从她们准时出发开始重新相信人类。

破旧的面的载着他们穿梭在徐州城乡各地,白天、夜晚,大红大绿的或搭设或卡车改造的舞台,深情款款张国荣、荒腔走板女老师、撒泼打滚主持人……荤素不拘,一个流浪艺人似乎跃然而出。

可是观众很难把二者形象严丝合缝的叠合起来,在别人那里是烟波江上生计愁,然而在张鹏程那里却是游刃有余的天赋展现加喜欢唱歌,“你是青楼名妓,我是路边野鸡”张鹏程在比较着他和电视台名主持。

在平时没有工作时,张鹏程喜欢一个人骑着他的破自行车,抱着他的吉他到处唱歌,影片里面一再出现的场景是张鹏程面着一堆废墟,弹唱他的张国荣,歌声响起于我居然有种复古的感动。

影片在后来的一幕使我明白了这种感动缘何而来,他去一家酒吧应聘歌手,老板嫌他的歌太老了,突然我知道了,他的歌于我是怀旧金曲,现在的娱乐要的是好声音,好声音中对老歌的所谓翻唱、所谓致敬不过是背景画面中《大话西游》的无厘头。

另一个主人公张宜苏出场了,依然是傻傻的站在田头一本正经的用稍有南音的徐州话介绍他的侄女。看到这儿笑声在内心荡漾,太好玩了,看到他就会笑,不是可笑,是开心加羡慕的笑。

宜苏出生台湾,母亲早故,只有一张疑是照片供隐约的追忆。随着叶落归根的父亲在14岁时回到他这个祖籍地----徐州。少小离家老大回的父亲半身戎装,有酒而家暴恶习,少年宜苏自是这恶习的承受者,然而全然没有好莱坞电影中的矫情,动不动就会留下心理阴影啥的,张宜苏回忆他这段皮肉生涯时,笑得像朵花般灿烂,仿佛不是挨的皮鞭而是与父亲一起享受了甘怡的蜜糖。

回到徐州后,父亲没有陪伴他更久,说起父亲的去世,宜苏更像惋惜失去了一位朋友。后来关爱他的大娘也走了,大娘临走的遗恨是没有看到张宜苏娶妻生子,宜苏在大娘的葬礼上对一位乐队女子春心大动不知道会不会令尚未走远的大娘顿生安慰。

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晋人阮籍,丧母,正与人棋,人欲止,不许,棋毕,哀而吐血,葬,酒又肉,嵇禧依俗例吊念,白眼相向,嵇康携酒琴祷,籍青眼有加。哪个母亲长辈的在天之灵不希望子女晚辈幸福生活,哀悼亡人不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伤痛并按亡者的期许生活吗?

那种戏剧表演式的夸张表演又岂是哀悼的正确方式。张宜苏身上的晋人之风不止于此一处。刘伶的“我以天地为屋,房屋为衣裤,你们为何到我裤子里来”裸体,嵇康好冷幽默,王羲之的坦腹东床,阮籍见酒店老板娘貌美,每日往而醉其边上,老板、老板娘亦视之常等等故事都可以在张宜苏身上找到影子。

张鹏程与张宜苏的相遇也有着晋人之风,一段未遂的风花雪月引得二个直男相见。一切似乎是因为音乐,然而和张宜苏的很多学生一样,相遇于音乐,以传授音乐的名义打开了思想的那扇大门。

吃喝拉撒睡,阳光空气水。一切都顺其自然,没有绝对的正确,谁都是可以被质疑的,包括张宜苏。

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用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用活着和命运斗争……”张鹏程开始了创作歌手的道路,上面的歌词表达了他对世界的态度。

相比较而言张宜苏的生存法则似乎更随遇而安、顺水而为,不刻意追求,凭兴趣爱好牵引。乐观、旷达。他面对世界必胜的法则实际上只有一条:不战。没有任何牵挂、没有任何东西是不能舍弃的,包括音乐,因为音乐只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会成为他的包袱,因此他才能从音乐中享受最纯净的快乐。他没有一刻不享受在现状的舒适中。

就这样三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感觉像在听晋人传奇,又在读聊斋志异,追云洗澡、拉屎送运……看着像一个个魔幻故事,从影片的角度说有摄影瑕疵、对镜讲话太多等等问题,然而因为导演找到了二个很有意思的传主,这一切在观影过程中都觉得可以忽略。

我们在生活中时常感到不如意,感到失望,有时真的是我们牵挂的太多,愿生活中每一片乌云可以化作一场暴雨,洗涤我们负担太多的心灵,让它回到最初的模样。

欢迎关注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

 6 ) 《命运馒头》

片子里听了前几句,已经快要热泪盈眶……
还没有找到歌曲,上网搜到了歌词:

       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

  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

  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

  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

  所有的人,

  都必须和命运斗争

  无论他们依靠的是什么是什么

  所有的灵魂,

  来吧,面对这人生

  或许他很冷,

  或许他很冷

  但冻不死你的热情

  所有的灵魂,

  都必须和命运斗争

  无论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是什么

  所有的人,

  来吧,战胜这人生

  千万别妥协,

  千万别妥协

  你要相信自己的热情

 短评

张鹏程说:“之前去徐州和南京路演,没有观众像上海观众这样,在他们上台的时候鼓掌。”现场的气氛确实很热烈,观众们都不止一次鼓掌。作为被这部电影感动的观众中的一员,我也非常自豪。因为我也感受得到在上海,观众对电影,对艺术的尊重比其他地方要更多。今天的两位主演,可能有很多常人不理解的行为习惯,和异于常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当他们玩起音乐的时候,仿佛发起了光,他们沉浸在艺术里的样子,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他们鼓掌。

5分钟前
  • 留下来
  • 力荐

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

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非常好的独立纪录片。徐州的两个音乐奇人。其貌不扬的张鹏程所做的曲子唱的歌都非常好听,删A片都能煽出情。生活邋遢的张宜苏生于台湾,却在徐州扎根。在别人家拉屎,下雨天搓澡,靠卖电子垃圾为生,免费教学生音乐创作,桃李满天下。片子感觉更加侧重张宜苏,他也确实传奇//20181027【大象点映】相比两年前看的3小时版,公映版遗憾地删掉了粗口和拉屎等语句桥段,但观众也能通过两位主角喜感而丰富的对白、事迹,体会他们的传奇人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张鹏程的歌曲,张宜苏老师的故事都非常动人。张宜苏老师映后还现场弹奏两曲,直击心灵。向他致敬

9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阴天里 有些人瞎比惆怅 有些人追着乌云洗澡

11分钟前
  • ·Chel sea.
  • 推荐

两个主角很有意思,是法律规定必须被拍出来被知道的人!这部片子可以说是非常豆瓣了,文艺青年们的中年生活预览:理想已逝但热爱尚存,宁愿穷困潦倒也不愿为揾食奔波,内心深处其实向往爱情,但总体来说没什么性生活……

15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有时幸福是吃饱了合衣就睡,弹琴时头靠我背,饿了两个馒头就能充饥,渴了一袋牛奶也能果腹。有的告别是删掉种子举起花,放弃梦想流着泪,追随乌云也能洗澡,弹奏电钢也可升空。吃喝拉撒之余的张宜苏光着膀子,说起义妹和阿姆斯特朗两眼闪光。这房间窗户漏风,被褥油腻,却像飞船,带他们脱离世俗引力。

1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阿里巴巴多幸运,遇到一个让他知道芝麻开门咒语的人。最感人的还是老张的爱情:“如果你也相信物质不灭的定律/那就会有完美的几率/又让我遇见你”。

23分钟前
  • #第三只耳朵#
  • 力荐

可能对他们的第一印象会是寒碜,更难听甚至是獐头鼠目,可他们活得如仙儿一样,张宜苏更是比谁都仙儿。独立的制作最有资格记录这种仙儿。整个观影的感受就如同阿里巴巴知道了芝麻开门。期待张老师的原创音乐剧《吃喝拉撒之余》能面众,他音乐的魅力就如同他人一样,也期待导演邵攀的下一部独立作品。。

26分钟前
  • 吗啡
  • 力荐

两个没啥音乐素养且以为自己是音乐家的神经病直男癌,靠着特立独行聚拢一群有热情没脑子的傻小子,俨然邪教教主的范儿,导演煞有介事拿他们当大师拍纪录片,有意思。混这么久独立音乐圈还一边喊“噫嘻我想制她”一边看AV解馋?说明屌丝也分有种没种。我讨厌不洗澡的人。

30分钟前
  • 小A
  • 推荐

抓住夺人眼球的人物,那人物纪录片就成功了一大半!张鹏程和张宜苏这两位身上给观众的是那种“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自己开心就好了,何必纠结那么多的成功定义。“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

33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徐州奇人异事,老张与小张,两个人物都挺有意思,像张宜苏自己拍的超8(16mm?),张鹏程自我感动的歌唱。不过,片长可以短一些

3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本来以为会比较像《水底行走的人》,看完发现天差地别,《水》拍画家的生活,满满的HK文艺圈精英意识。对张宜苏的故事印象更好些,记住了《命运馒头》,只觉得全片不需要这么长。我很难接受在物质条件如此匮乏的基础上追求精神,但不免自问:“难道你认为不够格的东西就是拙劣的自我感动吗?” @印象城百老汇

42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三星半入;全场笑疯,全程WTF盘旋,异人纪事百舸争流,张鹏程颇具天朝魔幻现实主义的癫狂表演视角切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阮籍式的魏晋贤士登场,话锋一转叙事主轴终于交叉;素材多过于冗长,剪辑精简更佳;科幻音乐剧太赞,唱列侬《woman》感人,片中所有音乐都异常好听。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真好。记住张宜苏了,又多了一个想起来就会开心的人。

49分钟前
  • 草威
  • 力荐

让我感慨不已的作品。差不多十年前在南京,经许良科(该片部分素材提供者)引见,我曾与张鹏程有一顿饭之缘,当时他听说我是广东人,又喜欢港片,当场为我献唱《英雄本色》的主题曲《当年情》。他的发音并不准确,但唱得深情款款。记得那顿饭一起的还有许良科、刘若一,都是徐州人。他们今何在?

51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噫嘻

52分钟前
  • 魏晓波
  • 推荐

张鹏程是朵奇葩,张宜苏是棵圣树,苏的个人音乐剧作品,甩开众多徒子徒孙生产的网络歌曲的距离之大,让人最为感慨,不过最终也都逃不脱“活着和命运斗争”,圣树繁茂世界,奇葩点亮世界,噫嘻。

53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你牛逼,你在深山老林都牛逼;你有趣,没有观众你也有趣;你傻逼,你在讲话台上都傻逼;你无聊,你身边都是郭德纲也无聊。三个小时并不漫长,要写篇长文,给老张跟小张

54分钟前
  • 开膛手贝塔
  • 推荐

这个纪录片拍活了,比剧情片好看,两个世俗奇人喜乐皆是戏;尤其是张宜苏像一只蝴蝶自由自在,有一颗老庄之心,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过着五柳先生式的生活且不以为意,拥有天才智商,音乐制作、计算机、宇宙知识无师自通,却无偿教学、自娱自乐,行事刁钻古怪,不为名利搏,俨然魏晋名士附体。

5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4.0。真正被感动到了反而是映后,当张宜苏老师被问到,自己后来的生活还有哪些女孩陪伴?他瞬间哭了...他说后来人生中也遇到了很多女孩,她们都很好,但义妹是亲人,他有这段回忆非常幸福,他要快乐的生活下去。这个猝不及防的瞬间让我也反思许久,这世上真的是没有完美的人设,但有完整的人格,有多少人包括我在内,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似乎天天抱怨的同时,日子过的始终都不在点儿上,我是多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卸下心中的包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坚持理想,善待朋友,人间即天堂,快乐每一天。

1小时前
  • 蓝风筝1986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