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大师

恐怖片大陆2017

主演:黄渤,段奕宏,徐静蕾,杨子姗,梁杰理,许玮甯,王真儿,焦刚,张隽溢,杜函梦,栾元晖,曹英睿

导演:陈正道

播放地址

 剧照

记忆大师 剧照 NO.1记忆大师 剧照 NO.2记忆大师 剧照 NO.3记忆大师 剧照 NO.4记忆大师 剧照 NO.5记忆大师 剧照 NO.6记忆大师 剧照 NO.13记忆大师 剧照 NO.14记忆大师 剧照 NO.15记忆大师 剧照 NO.16记忆大师 剧照 NO.17记忆大师 剧照 NO.18记忆大师 剧照 NO.19记忆大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4 04:34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2025年,因为和妻子张代晨(徐静蕾 饰)婚姻破裂,男主角江丰(黄渤 饰)走进记忆大师医疗中心接受手术,却不料手术失误记忆被错误重载,他莫名其妙变成了“杀人凶手”。警官沈汉强(段奕宏 饰)的穷追不舍让他逐渐发现,自己脑内的错误记忆不仅是破案的关键,更是救赎自己的唯一希望。与此同时,妻子身边出现的女人陈姗姗(杨子姗 饰)、记忆中浮现出的神秘女子(许玮甯 饰),似乎也和真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场记忆烧脑战也随之开始。

 长篇影评

 1 ) 撕开「烧脑片」外表,其实这还是一部很有趣的作品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奇遇电影 (ID:cinematik) 图文版后期版参看:http://mp.weixin.qq.com/s/4rMbkZXuNpBjqs4_PDX3WQ

按导演陈正道的说法,《记忆大师》虽然“剧本不是没有问题”,但是他是“为了给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一个可以盈利的新类型”,也就是软科幻

身为科幻界边缘人士,我对国产科幻片一直是唱衰的态度,而且说实话,在《成为马尔科维奇》和《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都称不上软科幻的前提下,《记忆大师》最多也就在装修上面有点科幻的意思,要它算科幻那么《山河故人》也能算科幻了嘛。并不是说你有一个设计看起来比较复杂的机器,并且它有一些超出/偏离这个时代的功能——在本片里是定点消除/植入对细节和情感的记忆——就能算是科幻了,这种所谓科幻片基本是比较低端的产品,可以一言以蔽之:“道具型科幻”——这个道具可以是人生遥控器,可以是神奇小药丸,也可以是外星狗狗外星宝宝。跟《成为马尔科维奇》比比想象力和世界观,大概就知道它的差距在哪里。其实《记忆大师》是部悬疑片(Mystery),而且是非常典型的日系变格推理。

按照推理片的要求来看,《记忆大师》无疑是部很有趣的作品。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核心是极难甚至无法用文字呈现的,有赖于视觉呈现的诡计,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它是一个叙事性诡计。黄渤在片中扮演的作家江丰在重新载入记忆的时候被错误地植入了别人的记忆,并因此发现了一起凶杀案的线索;其叙事性诡计就在于,这种“被植入的记忆”的呈现方式,是以记忆的持有者的身体在场作为前提的。同时按照剧作逻辑,江丰的记忆也一定被植入了凶手的脑中——这里也可以呵呵一句,凭什么啊?因为按照影片的设定,记忆的清除和植入与否完全是出自客户的意愿,至少江丰有剧情逻辑上的重新植入的必要性,但是凶手呢?如果说两人的记忆存储秘钥的互换是出于意外,那么凶手得多神经病才能去选择重新植入自己的记忆——假设他不知道互换——否则他清除记忆干嘛;或者植入别人的记忆——如果他知道互换了——那他得多蛋疼。当然除了这点,《记忆大师》还算尊重自己的设定,不像有些号称变格推理或者奇幻推理的文在写不下去的时候改设定逗你玩。在set up做完之后就没有再抛出新设定,算得上是线索公平。不过同时又要保证影片悬疑或者“烧脑”的成分,这就导致剧情需要各种强行反转。

实话说,只要读过东野圭吾的《名侦探的守则》,基本一切反转皆成滥套。这方面就不多说了否则一定剧透,言而总之《记忆大师》的梗也包含在东野圭吾那12个套路里面,具体是哪个……读者大爷们你们自己看情况要不要看吧。

《记忆大师》在推理技术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于,你要么动机复杂,要么手法复杂;要是动机和手法都复杂,并不是不可以,但你得稍微花点时间复盘或者解释;要是不解释……你会去二刷吗?

上面是作为影评人的基本观点。不过鉴于我的主业还是搞电影研究的,所以还能说点其他的东西。

在我看来,《记忆大师》至少有两个点是非常高级的,其一是“多身体人物”(multi-bodies character),其二则是“Film As Brain”,所谓“电影作为大脑”。这两点各自产生了一些异常牛逼的电影。

“多身体人物”在商业片里面的用法比如《阿凡达》《成为马尔科维奇》《云图》《魔法奇幻秀》乃至《千年女优》《攻壳机动队》和《源代码》,或者如《夏洛特烦恼》《重返十七岁》等等;在艺术片里则有比如《回文》(托德·索伦兹,2004)和《我不在那儿》(托德·海因斯,2007)等。多身体人物有着典型的身心二元论的底子,可以导向对诸如人机嵌合体/赛博格的讨论,也可以作为一种对人物分析性的评述,典型如上述两部艺术片;低端一点的用法比如穿越或者转世等等,当然《魔法奇幻秀》纯属迫不得已的填坑行为。另外一点则是,多身体人物对应的一个观念是“多人物身体”(multi-characters body),直观理解可以说是“精分”,《化身博士》就很典型。有时也有两者混用的例子,比如《搏击俱乐部》或者《黑天鹅》,艺术片方面的例子比如《新女友》(弗朗索瓦·欧容,2014)等等。

而“电影作为大脑”则是某种用于讨论电影基本观念的观点。关于“电影是什么”这个涉及本体论这样高大上的问题,从“电影作为窗户和画框”开始,经历“电影作为门:银幕与门槛”、“电影作为镜子和面孔”,发展到注重感官导向的“电影作为眼睛:观看和凝视”、“电影作为皮肤和触摸”和“电影作为耳朵:音响效果与空间”,再到综合性的“电影作为大脑:心灵与身体”(参看托马斯·艾尔塞瑟(Thomas Elsaesser)和马尔特·哈根纳(Malte Hagener)的《基于感官的电影理论导论》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hrough the senses[M]. Routledge, 2009),从理论脉络上看,是将经典电影理论、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受众研究理论、身体理论在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角度上的整合。研究者们倾向于在分析中将“电影作为大脑”这一观念前推到诸如《迷魂记》(1958)、《去年在马里安巴德》(1961)、《发条橙》(1971)、《飞向太空》(1972)和《银翼杀手》(1982)等影片,但更为当今学者们所关注的,则是与这种理论几乎同时出现的,反映着时代文化特征的影片,如《黑客帝国》《成为马尔科维奇》《记忆碎片》《美丽心灵》《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以及《盗梦空间》《完美感觉》和《源代码》等等。这些影片涉及到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对其的合理想象),将人脑活动的生理机制作为推进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学者们试图通过对这些影片的分析表明,“电影作为大脑”不仅是一种对观众认知模式的最新表述,而且是与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相应的,意义生产机制的一种方式。

《记忆大师》在这点的处理上与《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直接相关,但这种方法可以追溯到法国左岸派对记忆与遗忘机制的探讨,比如《堤》《广岛之恋》或者《长别离》。当然我无意将这部影片明显的商业套路上纲上线到艺术片的高度,不过至少《记忆大师》在叙事高潮的设置上,最后翻盘的那场搏斗算得上比较精彩,有着明显的诸如“爱情唤回失落的记忆”“身体记忆战胜受困于技术的心灵”“伟大的爱情战胜极端人格”之类的有趣设计,也有着这类影片商业用法里必备的精神分析式的段落。

最后则是影片有意无意传达出来的某些症候性的表述,比如事实上影片的set up实在是做的顺拐且乏味,刚刚做完记忆消除手术的江丰因为妻子要求必须重新植入记忆才同意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于是江丰又回去做记忆恢复手术……我理解set up要迅速完成,但是看看比如诺兰的《盗梦空间》,整个第一幕结束才完成set up啊,人家开场也有动作戏啊也有组队教学奇观展示啊……当然这个并不是我想说的,而是这么做的动机,或者所谓“底”是什么……两人的问题,既有妻子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游记写作(那么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也有俩人怀不上孩子……怀不上孩子就离婚这到底是谁繁殖癌啊?好就算怀不上孩子是借口但是妻子要求江丰恢复记忆,正是因为自己怀孕了……尼玛说怀孕就怀孕啊怀孕就解决一切问题啊,这不是逗我吗?早干啥去了?这是怎样的三观啊,不被喷就真见鬼了。当然这也是影片诸多问题中的一个比较应景的点。

在我看来,影片最奇怪的地方就是……空间,一个完全陌生化的空间把这个故事带向了某个莫名其妙的方向。如果说《她》中的上海提供的是某种国际大都市的、近未来的、雾霾弥漫的想象,那么《记忆大师》里的泰国曼谷提供的是……不知道什么鬼,因为看起来并不是要借东南亚鬼片的梗(还是说借了梗我没看出来?),难道是为了规避审查?——啊我是得把片中说中文的演员全部理解成泰国人吗?还是说未来我们把泰国殖民了……尤其是那个警察局和拘留室……问题在于,在泰国拍摄并不能提供导演所谓的“软科幻”的“科幻感”,反而会因为陌生化的布景和大熟脸之间的反差导致观众一头雾水。所以最终只好把它理解成为了好看而选择的异国情调。禁不住三个问题的追问,细节又搞架空,返回头看看《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你就知道正解是什么样。所以最终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三观不正或者类型混用且没混好,而是一个本来很漂亮的想法在资本和审查和其他各种力量的蹂躏下最后变成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结果,简直是中国电影市场乱象的一个活生生的写照。

不过所幸优点还算明显,也算用变格推理把犯罪片翻出了新花样,值得一看。

 2 ) 好演员的好剧

这部戏真不愧是实力的体现。黄渤展现了一贯的表演水准,甚至在对戏的时候把徐静蕾的表演方式都带上一个了台阶。松弛而又舒展的表演方式,把男主错综复杂的情感历程把握得很到位。它融合了软科幻,惊悚,悬疑等元素,居然很有恐怖片的感觉。看了比较畅快啊。女主演技也在线。由于类型的因素使得剧本线索过于复杂,终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在美术方面能看到想法,陈正道证明了自己是兼具艺术表现力的商业片导演。观影中的乐趣,是发现创作者先用女权障眼后转男权的思想流露,算是本片在另一层面上的升华。

 3 ) 演技满分,内容有点贪多嚼不烂

《记忆大师》包含的元素太丰富,企图把情感线和悬疑线都走到顶端,而且立足让观众多次刷电影来制作电影,但因为篇幅的影响,缺失了链接的合理,反而在观影时让观众丧失了乐趣。因为观众是抱着看谁是凶手的角度去看电影,但过多的悬疑和故弄玄虚,以及快速说不清的翻转再翻转,让影片的情感线以及其他人物被压缩、忽略化。 第一遍,我觉得这部电影bug太多,过多故弄虚玄和主题杂乱,以及部分出戏的情节; 第二遍,专注凶手的角度,被段奕宏的演技和黄渤表现的小细节所惊艳;

 4 ) 缺少作为悬疑惊悚片的自觉

以下涉及电影剧情泄底,请确认在观看影片看再看-----

单纯从剧情和内容角度 谈谈这部电影好了。

个人认为从观感体验上来说是不如《催眠大师》的。几个大的问题:

1.内容太多,时间太长,作为类型片而言有点不伦不类。看似导演要表现很多东西,记忆的珍贵,家庭伦理,控诉家暴,对当代逼人生孩子的社会现象的讨论(?),亲情的温暖和残酷(?),感觉看完脑子一团乱。也不知道这个电影到底想表现什么。你要是就想拍一个惊悚或者冒险题材的电影,完全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相应的主题上,而不是搞成一个东北乱炖。

2.很多影片自设的逻辑上难以自圆其说(这个后面再细说)。

3.为了逆转而逆转。不是说你不能逆转,而是逆转之后缺乏说服力。这部电影,我们可以认为,有一个“伪解答”(珊珊是真凶的解答)和一个“真解答”。然而你会发现,很多前面的伏线用“伪解答”去套时合情合理,用“真解答”去套时反而感觉不像伪解答那么合理。这个下面也会细说。

4.导演生怕观众看不明白,给的提示过多过于明显,导致“逆转”发生时,观众并不惊讶,也没有“原来如此”之感,比如第二次逆转,电影院里的人都很安静,完全没有发出任何声响……。比如一开始,男主跟着第一个女人回娘家后,男的上门求女的回去,跟男主说“你还愣着干嘛,眼我回去”,然后后面又在车上抖成狗,很明显就是“小孩视角”。只要你带着一双排查线索的眼睛仔细看,基本导演安排的伏笔都能被你提前看出来。

下面说说我感觉的主要剧情BUG,只看了一遍可能有问题,欢迎讨论:

设定方面的几个问题:

1.电影开头说记忆大师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这里的记忆都是通过DNA匹配的,绝对不会出错”。然后就……出错了?请问你DNA匹配的,两个人把牌子弄混了难道DNA匹配技术就测不出来了吗?

2.关于“记忆”----主角曾经说过,删除的记忆,不是“我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都忘记,而是抽出其中的情感。而女主坚持要男主取回记忆才告诉他自己怀孕的事。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男主删除的记忆是和女主“恋爱的情感记忆”,那我想知道你记忆都抽出来了,你哪来那么大动力保护女主三番两次越狱,最后坏人一激就发疯的。

那你要说,前面主角弄错了,抽出来的是不是感情而是客观记忆。那后面坏人被打入了“男主的记忆”,又对女主下不了手,又解释不了了。“和女主的恋爱情感记忆”只有一份,现在在坏人脑子里,那为啥坏人和男主都对女主有“情感”呢?

3.第二点延生出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坏人要去打男主的记忆。有人解释说,这是为了坏人为了了解男主,想要阻止男主行动的方法,我觉得有点意义不明。

关于为了逆转而逆转以及“真解答”的合理性:

1.李慧兰曾经对凶手说过:“你好恶心”。这里如果凶手是女人,就能解释的通,但如果是沈警官,感觉反而没有姗姗那么合理。毕竟在外人看来,沈警察就是一个挺帅的警察对哇,来帮助被家暴的女性,哪里恶心了?另外她去住凶手老家的房子这一点,感觉也不合理。如果说她和凶手有亲密关系那说的通但是后面她对凶手说“好恶心”,就感觉很奇怪。

2.李慧兰的女儿小芸和凶手的关系----很亲密。这一点也是凶手为年轻女性更合理。

3.李慧兰发现老公回来的时候,让真凶躲起来。我就奇怪了,你一个人民警察,看到家暴还不阻止,还和人家闺女躲在卧室里……搞笑呢?因为真凶是“痛恨家暴”的,为什么不直接出来阻止李慧兰老公打人呢?你特么是警察你亮一下警官证不就结了?

我觉得这个从“伪解答”(姗姗是凶手)到“真解答”(沈警官是凶手)的逆转,中间缺失了一些“决定性”的环节,一是没有出现能够有力证明“姗姗不是凶手”的证据,那个小女孩打开车窗就能证明她坐过沈警官的车,那她就不可能是坐过别人的车车子也坏了吗?或者是珊珊开沈警官的车来接她一类的?那个画倒是可以证明沈警官的问题就是了。

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电影,伪解答当然是要有,但是你不能“伪解答”对上了前面的线索,到了“真解答”以而对应前面的剧情时没有伪解答合理了吧。

我觉得其实这个思路往下想,是不是可以让姗姗变成一个男性助手 ,一开始误导你,说是这个人干的,然后最后发现不是,是沈警官,然后最后发现沈警察其实有性别认知障碍(小时候被家暴出的PTSD 一类的),其实沈警官是女的,这样前面的那些就都说的通了啊?或者说男主被打进了两个人的记忆我觉得可能也比现在这个处理方式要强一些。

反正看这类电影要的谅是一个醍醐味,《催眠大师》在发现“身份逆转”的时候是有这种味道的,《记忆大师》在这方面缺失的比较厉害。只能说是个中规中矩的……人性片?

 5 ) 分分钟出戏

短评字数不够我吐槽,就写在这里吧。

最想吐槽的是这部电影的美术部,道具、布景、人物造型分分钟出戏,古往今来环游世界🙄

蒸汽朋克风格的记忆大师中心

HBO西部世界中的记忆大师客服小姐

80后怀旧风格的男女主角

警察局是90年代美国警局风格,美式装扮的探长和探员,配上一口一个师父我听不下去,午餐吃热狗我很无语

警局拘留室是哈利波特风格,整那么两扇破铁门有个卵用,有魔法吗?

警车是右舵的老爷车,花房门牌是从右向左看的中文,感觉是澳门或者香港。然而家暴男开车冲下码头开的车是左舵,黄色出租车也是,车型都是美国的老爷车。感觉自己在玩大家来找茬。

还有花房的那个巨大的人头,像极了游戏“战神”里的神庙布景,而且让人慎得慌,是要让投资方看清钱花哪儿了吗?

证人之一的邻居阿姨是上海人,案发的楼房也是上海老洋房款式

剧情也有很多bug,无用的线索,隐形眼镜so what?

有人说细节好,我不同意,垫个小板凳拿药就是细节了?警车门是坏的就是细节了?这都是最基本的逻辑,也是应该给观众的提示。警长大人那有气无力的吐字,徒弟那油腔滑调不负责任的语气,都不能让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警察。

伪女同的情节让我有点感慨,小警员用柯南式的口气说出“闺蜜”两个字的时候,深深体会到了光腚总菊的存在感。

影片最后警长的植入记忆闪回是用来搞笑的吗?全场哄笑集体出戏。

剧情上,导演总是藏着掖着,一副“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的德行,渲染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加入一些没有意义的线索,看下来没有恍然大悟和过瘾的感觉。

一星因为是中奖免费看的,一星因为家暴题材。

 6 ) 你以为看懂了,却正中导演的圈套

作为一名80后台湾导演,陈正道花了不少时间才找到自己的“正道”。他并非电影制作科班出身,早年拍过MV、短片,以惊悚题材的长片处女作《宅变》在台湾市场立足,以讲述两个男生亲密情感的《盛夏光年》赢得业界口碑。随后他陷入了一段迷茫期,参加过上海电影节创投,写过无疾而终的剧本,最终还是决定到大陆来发展。从《幸福额度》到《101次求婚》再到《催眠大师》,票房从三千多万节节攀高到近三亿,并逐步展露出陈正道难能可贵的品质——他既熟谙商业市场的运作规则,又坚持进行着作者化的表达;他能以有限的成本来实现一个高精度的故事,可以算目前华语市场上“性价比”较高的一位导演。

 《催眠大师》的成功为今日上映的《记忆大师》铺了路,虽然目前陈正道还没有打造类似“大师三部曲”的计划,但两部影片无论从题材还是手法上来看都有许多一脉相承的地方。《记忆大师》比《催眠大师》多了一层软科幻的外壳,同时在叙事精密度、悬疑复杂度和细节铺陈上都上了一个台阶,也对观众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可以说《记忆大师》就像“《催眠大师》2.0”,是一个升级版。为什么呢?

一个是催眠治疗,一个是记忆提取,都是以现代科技手段来探索人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催眠治疗是已经日益被大众接受的临床应用,而记忆提取则是许多科幻作品中都涉及到的未来畅想。

《盗梦空间》中的理论是,一个人的行为是基于他过去的一系列记忆所作出的反应,而《记忆大师》的设定是,一个人的记忆可以被提取和删除,但他抹去的只是置身其中的感情和一些细节,对于事件本身仍然能以局外人的视角存储于记忆之中;通过记忆的交换,一个人可以进入另一个人的记忆,但由于视点的转换,他很难获悉记忆主人的真实身份,以及事件发生时的很多细节。如果被交换的记忆恰好来自一名杀人犯,那么记忆主人的身份辨识、记忆内容的细节挖掘便有了充分的动机,这也是本片建构悬疑的落脚点。

催眠治疗和记忆提取,选择这两个题材还有一个共同的便利之处就是,可以轻松完成对时间空间的解构,主人公皆以“睡觉”来进入潜意识层面,带领观众自由穿梭于现在和过去的时空中。既然两个故事的目的都是要完成对发生在过去的灾祸的回溯,那么这样的“穿越”方式显然比简单闪回要生动得多。

就像马丁·斯科塞斯《禁闭岛》中的治疗与反治疗一样,《催眠大师》中也有催眠和反催眠的反转,而《记忆大师》也在引导和误导上对观众摆了一道,令剧情更加一波三折。

两部影片都受到不少真实案例的启发,都关注到了儿童受到的精神创伤,也都最终指向了人性的主题。

《催眠大师》和《记忆大师》也都借用了一些惊悚片的经典手法。在氛围营造上,学设计出身的陈正道对美术造型和视听塑造表现出非一般的执着。《催眠大师》里神秘诡谲的催眠房间,盘绕上升的楼梯,黑白相间的地砖都令人印象深刻,而《记忆大师》更进一步,专门人工搭建了复古风格的警局,形状怪异、全透明的牢房,荒草丛生、雕像陈列的花房、宛如“极乐世界”既视感的记忆大师诊所、布满精密复杂的发条和齿轮的记忆提取设备……

《催眠大师》用了高反差的光影,以消色调画面展现过去,《记忆大师》同样如此;《催眠大师》有令人心里发毛的滴水声,《记忆大师》一上来就是小女孩的倒计时声,全片也贯穿种种让人脊背发凉的音效。

上回《催眠大师》结尾的“案情回顾”过于冗长,遭到一些观众反感。这次《记忆大师》的谜团解得怎么样呢?

凶手揭晓的那一刻,确实足够意外,让人猝不及防。《记忆大师》将悬念绷到了最后一刻,凶手身份曝光之后,电影基本也就结束了,很多观众可能都是一脸懵着走出影院的。对此陈正道无奈笑道:上次观众说我过度阐释,这次又说转折太生硬,我也在找平衡点在哪。

是,平衡很难。M·奈特·沙马兰在拍出一部比一部烂的电影之前,是有一部《第六感》可以立足一辈子的。《第六感》教科书般的意义在于,看到最后我们才知道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男主角正是一个ghost,观众会惊讶地说,“不对啊,前面我们明明看到他和很多人互动交流啊!”然而倒回去再看一遍,我们会发现沙马兰聪明地运用各种镜头衔接手段,将我们骗了足足一个半小时而未发现任何异样,他的分镜头脚本堪称无懈可击。

《记忆大师》也有类似的野心,只不过不是视听语言上,而是情节逻辑上。陈正道多次表示,可能观众觉得有很多bug,但二刷三刷之后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下面举一点例子,可能会涉及剧透:

 



大家问的最多的问题是:记忆大师只是抹除了对事件的感受,那么段奕宏是知道自己是杀手的,为何还要积极推动破案呢?

原因是,随着黄渤不断想起更多的信息,段奕宏需要判断黄渤是不是真的拿错了记忆;确定是之后,还要猜测他能在自己的记忆里看到什么,通过亲自去记忆大师重载记忆后,他证实了黄渤看不到自己的样貌和很多细节,才松了一口气;再然后,段奕宏还要先后通过不明真相的黄渤、小女孩、家暴丈夫确认,自己是否处于不被怀疑的安全环境中,然后利用杨子姗痛恨家暴的情绪将嫌疑嫁祸给杨子姗。他理想的状况是:黄渤能想起的细节有限,并且相信了杨子姗是凶手,他则以警察正当防卫的理由将杨子姗灭口;结案后黄渤会去把记忆换回来,那样自己就可以永远逍遥法外了。但他没想到的是,由于获得了黄渤的情感记忆,被黄渤识破诡计后,他无法对徐静蕾和她腹中的孩子下手了。

换个角度重看一遍的话,确实能发现很多有暗示的台词和细节,比如段奕宏说过的很多意味深长的台词,段奕宏记忆重载后也变得爱犯困,黄渤和段奕宏的性格愈发对换,以及两人在诸如敲笔等小习惯上也变得越来越相似等。这样解释的话,大致上能说得通,但个别细节上仍难免给人为了解释而解释的感觉。

再有,本片人物、线索较多,两小时的篇幅相对有限,一些支线情节交代得没有那么完全,多数都体现在几个女性角色上:徐静蕾对婚姻的态度,杨子姗对家暴受害者的情感,小女孩的内心世界等等,段奕宏的妈妈更是虚化成了符号一样的人物。据导演透露,电影在剪辑时的确舍弃了不少已经拍好的素材。这样的话,观众可能无法对每个人的动机都保持清晰认识,只看一遍的话又无法积攒足够的细节来脑补完全。如果交代得更完全一些,可能就不会有“转折生硬”的初步印象了。

陈正道最近总说,希望《记忆大师》可以为华语市场开拓新的类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的确是一部值得鼓励的电影。《记忆大师》提出了一个软科幻的概念,布设起一张悬疑的大网,最终基本能自圆其说,且有突出的视听技法,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地方。当然,陈正道还是一名年轻的导演,需要更多历练来减少一点匠气,增加一点灵气,才能拍出更加浑然天成的作品。

 短评

黄渤是罪犯,为了写新书搜集材料接近家暴女性,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家暴的遭遇,动手杀人。为了掩盖犯罪事实,跑去删除记忆,结果删除太彻底,他自己都忘记干过这事儿了。。。记忆重载后,一开始以为是别人的记忆,跑去警察局提供线索,结果记起来的事情越来越多。。。这样是不是更合理?

5分钟前
  • DustAndRust
  • 推荐

wtf ?!!!!!!就没人关心(伪)姬佬的死活吗????!!!!

7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还行

其实我觉得应该是四星,但是豆瓣对国产片经常压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打五星吧。这是成功的悬疑片,制造悬念,引出嫌疑人物,结尾再来个反转,非常标准,片子有质量。徐静蕾保养的真好啊!

8分钟前
  • 鹿野
  • 力荐

跟段奕宏一撞之下一见钟情的可能性还比较大,跟黄渤这个就……着实不太可能了吧。

10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為自己的勇氣與野心點贊!

13分钟前
  • 浮出水面的正道
  • 还行

陈正道肯定哭晕在厕所:《催眠大师》我解释半天你们嫌多余,这部不解释了你们又说我敷衍观众。

15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1.本片又名《爱在记忆中找你》。2.脸盲患者表示不太能分清4个女主(主要是2个死者),希望下次请几个辨识度高的演员。3.值得二刷,唯一的缺点是电影院不能静音。4.段奕宏在《烈日灼心》《非凡任务》中被队友坑了N次,这回终于扳回一局。5.离婚之后,黄渤悲痛欲绝,于是和徐峥踏上了艳遇之旅。

1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看的时候会有一种博弈的快感,那种熟悉的被主创连环设计与反拆解设计的博弈,我对这样的“设计感”总是比较感冒,跟陈的《催眠大师》比有进步也有小遗憾,整体依然喜欢,华语这个系列可以多拍。

20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3.5,很类型的电影,编剧们知道观众喜欢猜谁才是凶手,于是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抛出各种线索和烟雾弹和观众做游戏,也因此,片子才变得有趣。但这类型片子最大的敌人其实是剧透,所以,我关于剧情不再多说,还是推荐去看的。PS:唯一不爽的是,既然都是未来社会了,警局为何还搞得那么复古?

24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复杂的人物动机,情节一直在凶手是谁的推理上,人物的情感和成长没了,情节太多以致于情感的力度达不到,加上大反派是缺失的,因此这个故事也不可能是高智商,只是在各种绕,拖到最后一秒的大招显得有点刻意。不过小格局的片子很精致,记忆改变人的行为,在人物身份互换的细节上很下功夫,值得二刷。

2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妈妈被爸爸打,觉得妈妈很可怜,于是杀了妈妈,不杀爸爸,这个我非常非常能够理解,简直太合理太棒了!但你大爷的,竟然还上瘾了…

3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导演很了解豆瓣,本身也是深度影迷,甚至在拍这部悬疑片时都把豆瓣影迷当作交手对象,想着怎么拆他们的招,怎么反转,确实做得很不错。就是音效做得太满(现场有人问这个问题,他听成了音效为什么那么大然后做解释),但能看出导演真的很用心在做类型片。

35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第一遍三星,第二遍四星,第三遍五星

38分钟前
  • 圣墟
  • 力荐

振聋发聩的感悟:只有长成徐静蕾这样,才有资格放弃写作,在家专职备孕。

39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不如《催眠大师》,除了布景美术和制作依然精致外,故事方面就各种绕,以至于最后的反转都极其刻意,虽然导演一直强调要看第二遍,但带着已知凶手的答案,去拼贴那些所谓的细节,来圆这个故事,本身就有点勉强。#配乐弘大的有些做作..另外,段奕宏变成黄渤回忆的时候,真实的令人发笑!#

44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四大主演里,黄渤最没争议,段奕宏最科班最“话剧”,徐静蕾虽然也科班,但像是表演课不好好上挂科的那种科班,最惊喜的,反倒是杨子姗,弱弱的一声“代晨姐”,就透出一丝甜腻和暧昧,误导了不少观众。华语片,都像这么拍,就有希望。

45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电影比第一部更紧凑,原本是部三星的电影,但由于此类系列在国内简直稀缺到像国家保护动物一样,所以请“大师系列”继续拍下去。

46分钟前
  • 少年面条
  • 推荐

特别想吐槽花房那个人像!!!

49分钟前
  • 谢九郎
  • 推荐

在记忆都可以移植的发达年代依然解决不了不孕不育。哈哈哈

51分钟前
  • 街灯下de狂想
  • 较差

一直觉得导演属于那种特别的优等生,认真,聪明,努力,各种细节控,追求完美。比起催眠大师,记忆大师其实够四分标准。故事有层次,每个角色都有动机,但后劲感觉不足。不过我更愿意给这种不停前进的陈导多一星点赞。毕竟现在还有谁愿意花钱看流量电影

53分钟前
  • nil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